新华社昆明4月29日电(记者张新新、卫韦华、肖艳)在能源电力供需格局持续演变的新形势下,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主力军,云南省秉持资源经济与能源产业“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加速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建设,为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提供支撑。
双轮驱动破解“三缺”矛盾
记者在云南多地调研时发现,缺电、弃电和调节能力不足,这个被电力从业者称为“三缺”困局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导致部分用电地区出现“中午电力过剩、晚上供应不足;晴天电量富余、阴天供电紧张”的结构性矛盾。
截至2024年底,云南新能源装机突破5400万千瓦。然而,调峰能力的短板使得全年电力短缺与时段性消纳困难的问题并存。
云南能投集团在曲靖白水、楚雄大姚建设两座总规模400兆瓦的共享储能电站,将于2025年5月建成投产。这些“巨型充电宝”可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预计每年减少弃风弃光电量超5亿千瓦时。此外,安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利用地下盐穴存储压缩空气发电,这种“非电池”储能技术突破地理限制,为山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云南能投建设的大姚光伏项目(云南能投供图)
智能调度系统作用重要。云南能投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的大屏上呈现着37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的实时数据,2.6万个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网络可精准捕捉每一片光伏板的发电效率。通过AI算法预测未来72小时天气变化,系统可自动优化发电计划,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
“我们正在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云南能投集团战略部负责人王超表示,通过参股优质水电项目、建设多能互补基地,云南能投已形成790万千瓦控股电力装机,其中风电、光伏占比达46%。云南能投计划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超600万千瓦,构建起“午间光伏顶峰、夜间水电调峰”的协同体系。
图为云南能投马龙风电场(云南能投供图)
绿色转型重塑火电基因
我国煤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接近六成,承担超七成的电力顶峰任务,仍是电量供应和灵活性调节的主力电源。
在此背景下,煤炭绿色开采和使用,对能源电力保供意义重大。在云南红河电厂,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供电煤耗仅为265克/千瓦时,比传统机组降低15%;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相当于种植270万棵树。
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不止于发电端。走进先锋煤业矿区,黑色煤矸石堆旁是9500平方米的苗圃基地,12万株苗木构筑起“地下采煤、地上造林”的生态屏障。通过“边开发、边保护、边治理、边绿化”的“四边”模式,矿区可绿化区域实现100%覆盖,其经验入选云南省“绿色国资”典型案例。
智慧化改造让传统矿山焕发新生。在小龙潭布沼坝露天矿,无人机正在执行三维测绘任务,地表形变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煤炭产业集团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中,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达到95%。这些技术突破使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0%,采煤机械化率实现100%。
图为小龙潭绿色矿山(云南能投供图)
“煤电与新能源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云南能投集团投资部部长赵婷说,曲靖电厂采用“两个联营”模式,既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又预留二氧化碳捕集接口,未来可通过“煤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实现近零排放,为煤电转型提供过渡方案。
数字生态激活发展势能
云南能投集团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云南能投推进19个重大专项,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取得标志性成果,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绿色工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户,信息公司“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安全生产服务平台”入选全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生产端的变革十分直观。红河电厂的“智慧火电”系统,通过3000多个测点实时优化燃烧参数,使锅炉效率提升1.5个百分点;永宁风电场应用无人机巡检,单次作业可识别32类设备缺陷,使运维成本下降40%。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云南能投与云南高校共建“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以及每年超3亿元的研发投入。
流通领域的数字化同样精彩。“煤炭集采集销平台”上线后,交易周期从15天压缩至72小时,物流空驶率降低28%。“云能集链”电商平台整合2000余家供应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存证、质量溯源,年降低交易成本超1.2亿元。
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释放。能碳管理平台整合电力、物流、制造等板块的碳足迹数据,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降碳模型。在近期完成的绿电交易中,系统精准测算出每兆瓦时绿电的碳减排量,帮助化工企业获得国际客户认证,单笔订单溢价达10%。
云南能投集团科创中心负责人张明宇表示,云南能投正向“智慧能源企业”跃迁,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云南方案”。(参与调研:王小璐、戴溪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