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833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7213字,配图21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2年5月14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潜艇战史”专辑里,更多内容也可以从下面的链接快捷进入:
814. 日本潜艇战史——三次沉没的乙型潜艇“伊-33”(下)
807. 日本潜艇战史——三次沉没的乙型潜艇“伊-33”(上)
805. 日本潜艇战史——意外沉没在特鲁克潟湖的“伊-169”
788. 残忍之鲨——日本海军甲改-1型潜艇“伊-12”号的西海岸破交和覆灭
690. “瘦子”和“金鱼”——二战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艇载机(下)
688. “瘦子”和“金鱼”——二战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艇载机(上)
672. 未建成的超级潜艇——“大鲹鱼”号巡航导弹潜艇
646. 铁棺中的斗士——二战德国潜艇官兵
623. 英国潜艇战——“三文鱼”号的成功一击
536. 旧日本海军水上机搭载舰(8):载机潜艇(付费)
515. 海空对决——德国U艇VS英国B-17
512. 先行王牌——沃尔夫冈·卢斯和他的骑士铁十字勋章
495. 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伊-58号潜艇和他的艇长生前身后的故事(付费)
493. 吃下五只猫的老鼠——塞缪尔·迪雷和“鲻鱼”号(下)
489. 吃下五只猫的老鼠——塞缪尔·迪雷和“鲻鱼”号(上)
473. 致胜神器(6)——大洋黑洞的修补匠——刺猬弹
472. “伊-66”击沉荷兰皇家海军“K-16”号潜艇
468. 日本潜艇战史——战沉潜艇一览
466. 伊-1号潜艇在瓜岛送大米的死斗
434.“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13:人操鱼雷最后的疯狂——本土防御计划
388. 命运多舛——降日又反美的DD-224“斯图亚特”号
374.“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12:冲绳岛的海怪“蛟龙”出击
366.“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11:“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鲨海惊魂
363.“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10:没有出路的海
358.“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9:亡命奔袭一万里
354.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8:回天战准备
351.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7:在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死斗
348.“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6:乙型、丙型及丁型“蛟龙”的改进
338.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5:流产的新几内亚防御战
333.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4:驻泊在北方的孤独海狼
178.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3:向瓜岛出击
176.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2:非洲东海岸的幽灵
175. “甲标的”作战全记录之1:悉尼之夜
172. 珍珠港(7)从战后“甲标的”残骸的发现来推断真实的历史
171. 勇敢者的游戏——早期潜艇先驱者的冒险之旅
1942年8月20日,一艘IXC型潜艇“U-156”号从法国洛里昂基地启航,前往南非开普敦周围海域。此时,由于日本已经偷袭了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高潮,所有的大国都加入了战争,大部分的陆地和海域都成为了战场。
根据当年4月从西非海岸返航的潜艇“U-68”和“U-505”的汇报,德国潜艇部队司令官卡尔·邓尼兹上将(1942年3月14日晋升)决定派遣一个由四艘潜艇组成的艇群,在一艘XIV型补给潜艇“U-459”号的陪伴下前往开普敦海域,在此之前,德国潜艇还从未到过印度洋海域实施破交战。这一批的艇群代号为“北极熊”,“U-156”号就是四艘潜艇之一,时任艇长为维尔纳·哈腾斯泰因少校。为了达成袭击的隐蔽性,艇长们被要求在进入南大西洋之前不要发动攻击,把鱼雷留给那片潜艇战的“蓝海”。
图1. 维尔纳.哈腾斯泰因上尉,“U-156”号于1943年3月8日被美机炸沉于加勒比海,哈腾施泰因随艇一同阵亡
几乎与此同时,一艘19695吨的大型武装轮船“拉克尼亚”号(RMS Laconia)在船长鲁道夫·夏普上校的指挥下,正从南非的开普敦启航返回英国本土。“拉克尼亚”号建造于1921年,二战爆发后被英国海军征召并安装了8门6英寸火炮,作为一艘快速运兵船使用。当时,船上搭载了2732名乘客,包括463名船员(另一说136名船员,348名平民和军人乘客),80名平民,286名英军伤员,103名波兰士兵和1800名意大利战俘,大部分乘客都经历了残酷的北非战场,他们原本的出发地点是埃及,但是穿越地中海的航线遭到轴心国海空军的极大威胁,不得不采取绕过整个非洲大陆的漫长航线。9月初,“拉克尼亚”号抵达南非开普敦,随后从这里启航返回本土。因为南大西洋海域尚属比较安全的区域,“拉克尼亚”号没有护航力量,只有在进入北大西洋后,她才有可能得到护航。
图2. 1921年刚刚下水首航的卡纳德公司的客运轮船“拉克尼亚”号
9月12日傍晚,在距离非洲西海岸弗里敦以南900英里,阿森松岛东北250英里的南大西洋海域,“拉克尼亚”号被途径此地的“U-156”号盯上了。一开始,“U-156”号只是远远地观测到“拉克尼亚”号上发散的巨大烟柱,一名瞭望哨对艇长哈腾斯泰因说道:“长官!我估计这条船的吨位有6000吨。”但是艇长认为“可能更大一些——7000吨或者8000吨”。他决定等天黑之后就靠近并将其击沉。
当晚8点,“U-156”号以水面航行状态接近了目标。根据观察,“拉克尼亚”号已经停止了防范潜艇的Z字形航行,当前就是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8时7分,哈腾斯泰因下令发射了1号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30秒钟后,又发射了3号发射管内的鱼雷。接近三分钟后,两条鱼雷先后准确命中了运兵船并爆炸起火。脆弱的运输船显然无法经受这样的摧残,瞬间就有上百人丧命,船体进水并快速下沉。“拉克尼亚”号发出了“SSS”的信息,代表“遭到潜艇攻击”。
图3. “拉科尼亚”号被击沉的大致方位:南纬5度5分;西经11度38分
取得命中后,哈腾斯泰因指挥“U-156”号靠近自己的猎物,他希望能够俘虏船上的船长,说不定还能逼问出其他的英国运输船的情况。但在靠近之后,他听到水里有意大利语的求救声。从之前的船员组成比例可知,哈滕斯坦因艇长未必是在刚开始就能够发现落水者中有平民(因为比例过低),所以,他最初下令救援行动可能仅仅是想搭救自己的盟友意大利人。
图4. 纳粹德国海军IXC型潜艇,“U-156”号正属于该型艇之一
图5. 典型的潜艇破交战场景,打完就跑是“常态”
但是,几乎有2000名落水者在等待拯救,小小的“U-156”号根本救不了几个人。最后,他决定将情况报告给位于法国洛里昂的德国潜艇总部。9月13日零点,邓尼兹上将接到了报告,称“击沉大型运输船’拉克尼亚’号,但船上有1500名意大利战俘,迄今为止已救起90人,请求指示!”
邓尼兹经过考虑,决定调动附近的“U-506”和“U-507”号两艘潜艇前往协助救援,另有一艘意大利海军潜艇“卡佩里尼”号也奉命前往“拯救”自己的同胞,行动的目的地是将幸存者送到法属西非的象牙海岸,当时此地正在维系法国的控制下,而维系法国的屁股基本上还是坐在德国人这一边。邓尼兹也没忘记通知维系法国派出舰船前往这一海域“协助救援”。
图6. 时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指挥官的卡尔·冯·邓尼兹海军上将
有意思的是,邓尼兹将这一情况也越级报告给了“领袖大本营”,希特勒的回复是:“开普敦海域的战斗行动不能受到妨碍,潜艇在救援时决不许陷入危险的困境。”这基本上等于默许了邓尼兹的救援,当然,考虑到“U-156”的报告主要提及了意大利战俘,元首有理由认为这将是一次献给“忠实盟友”墨索里尼的礼物。于是,邓尼兹给哈腾斯泰因艇长回复:“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优先保障潜艇自身安全!随时做好下潜准备!保持对空对海瞭望警戒!救援人数以不得影响潜艇操纵为限。”(9月13日零点27分电报)
就这样,“U-156”的救援行动就获得了高层的许可,至9月13日凌晨6时,已经有193人被救上潜艇,其中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基本各半,此外,“拉克尼亚”号上的22艘救生艇也被放下水,大量的落水者得以爬上救生艇,避免了在海中被鲨鱼袭击的噩梦。
图7. 拥挤在“U-156”号上的人群,显然是由刚刚赶来的友艇拍摄
哈腾斯泰因艇长此时又干了一票大事,他下令使用25米波长的明码发报:“如果有任何船只愿意帮助沉没的’拉克尼亚号’乘员,只要我不遭到攻击,我也不会发起攻击。目前我已经救起193人,方位在南纬4度53分,西经11度26分。”落款是“一艘德国潜水艇”。6时10分,“U-156”号用600米波长又发送了一遍,这等于是完全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U-506”(艇长维尔德曼海军上尉)、“U-507”(艇长沙赫特海军上尉)及那艘意大利潜艇“卡佩里尼”号正在赶来的途中,维希法国也从西非的卡萨布兰卡派出三艘舰船参加救援。这几乎就是一次轴心国内部的“国际大救援”!
图8. “拉克尼亚”号上的幸存者正在从靠近拍摄者的“U-156”号转移到“U-507”号(远离拍摄者的那艘)上的照片
到9月14日,“U-156”号救起了260名幸存者!其中英国人和意大利人几乎还是一半一半。当天,“U-506”号赶到参与救援,忧心忡忡的邓尼兹于当天又发出了一份电报:“所有潜艇,包括哈尔藤斯泰因在内,接纳被救者的数量必须使潜艇下潜时行动能完全自由。”(9月14日7点40分电报)
9月15日,“U-507”号和“卡佩里尼”号也赶到现场海域,参与救援。有意思的是,貌似最应该紧张救人的英国军方却反应迟钝,他们实际上很早就应该收到了德国潜艇的明码电报,但却迟迟认为这是一个圈套,怎么说呢,兵不厌诈吧。毕竟为了消灭德国潜艇,在一战时期英国人就搞出了Q船这样“文明而又符合规则”的猎杀潜艇的高招。
图9.一艘一战时期(1917)年的Q船,伪装为无武装商船实际带有火炮
最后,英国人可能是以更靠近美国控制下的阿森松岛基地为由,将这个皮球踢给了盟友美国人去处理。
9月16日,在“拉克尼亚”号被击沉4天后,一架从阿森松岛起飞的B-24“解放者”式四引擎轰炸机终于飞抵了“U-156”号所在的海域。哈尔藤斯泰因在此次战斗巡逻后提供的作战日志记录如下:
“……11点25分,在另外两艘潜艇到达之前不久(实际上他们早已经到达了指定海域),从70度航向出现了一架带有美军标志的四引擎飞机。为表示友好,我在舰桥上朝飞机飞来的方向出示了2米×2米的红十字旗。飞机突然飞到我们上空,在附近盘旋了较长时间。我艇用莫尔斯信号发出’从哪里来?’以及’附近是否有商船’的信号,但没有得到回答。该机向西南方向飞去,半小时后返回。”
图10. 艺术创作: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B-24“解放者”正在攻击德国潜艇,注意海面上翻腾的四处大水花,表示刚刚投下4枚炸弹或深弹
美国人这边的情况也很有意思,这架B-24的机长是詹姆斯·哈登,他第一次飞临“U-156”号上空时,能够看到在甲板上站满了人,以及巨幅的红十字旗和莫名其妙的闪光信号。这些信号实际上是艇上的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的军官操作发出的,内容是:“英国人、德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男人、女人、儿童”
美国飞机没有做出回应,只是继续盘旋。于是这名英国军官继续发送信号:“潜艇上有从拉科尼亚号逃出的难民,包括士兵、平民、妇女,和儿童。”
但是美国人依然没有反应。
出于谨慎,哈登架机回到阿森松岛,向基地司令罗伯特·理查森三世报告了他看到的情况。理查森后来声称,他不知道这艘潜艇参与了救援行动,而且,他们认为“这艘潜艇可能会炮轰该岛的军事基地,危及这条重要的补给线”。于是,他下令哈登回去“干掉那条潜艇”。
图11. 艺术创作,挂起红十字旗但仍然遭到攻击的“U-156”号,其中正在拯救妇孺的形象显然是来自于艺术想象,与事实并不符合,因为此时有条件的妇孺均已经登艇
哈腾施泰因的作战日志继续写道:
“……12点32分,空中又出现了相同型号的飞机。飞机从艇首80米的高度越过,约3秒后投掷了2枚炸弹。当我们解开艇后系有4条小艇的拖缆时,飞机又扔下1颗炸弹,落在小艇中间。一条小艇被炸翻。飞机在附近盘旋,不久又从2000-3000米的高度投下第4颗炸弹。炸弹投完后离去。2颗炸弹有1颗几秒钟后落在潜艇中部……
中心舱和艇首舱报告进水。准备救生衣。命令所有英国人离艇。而后,电池舱的意大利人也离艇……
13点45分下潜。潜艇失去平衡,航向270度。……”
在“U-156”遭到袭击的时候,艇上刚好还有55名英国人和55名意大利人。而且,落在海面上的炸弹摧毁了两只救生艇,艇上的英国人非死即伤。这部分是因为哈腾施泰因要求大部分的英国人呆在救生艇上,以免曾经敌对的双方在小艇上大打出手。在B-24投下全部炸弹后,潜艇通过下潜躲过了灭顶之灾,这或许还要感谢哈登等人糟糕的反潜技术。当然,哈登等人返航后还是因为“击沉了德国潜艇”而获得了表彰。
图11. 一名美国战斗机飞行员的照片,无法确定是否是哈登本人
阿森松岛美军指挥官理查森下令继续追杀德国潜艇,又有五架B-25式中型轰炸机加入了反潜的行列,9月17日12点22分,美机发现并袭击了载有142人的“U-506”(其中包括9名妇女和儿童)。幸存地是,这次反潜同样没有获得战果。同一天,“U-507”号遭到飞机的攻击,此时该艇在其拖带的7个救生艇上携有330名英国和波兰幸存者。
也是在这一天,维希法国的“阿纳米特”和“光荣”号两艘军舰终于抵达预定地点,接受了被潜艇救起的幸存者。在“拉克尼亚”号的2732名乘员中,1132人活了下来(包括近800名英国人和约400名意大利人),1619人死亡,其中包括1420名意大利战俘。据意大利战俘反应,在鱼雷命中时,波兰看守没有及时打开位于底舱的舱门,导致大部分被关在底舱的战俘无法逃生。
图12. 艺术创作,拥挤在维希法国军舰“光荣”号上的幸存者,包括了英国水手、士兵、飞行员和海员,由爱德华·鲍登创作
由于参与救援的潜艇三度遭到袭击,无奈的邓尼茨上将在9月17日发布了著名的“拉克尼亚指令”,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 “停止救援被击沉敌船所属人员的一切行动。这些行动包括:营救落水者;把他们安置在救生艇上;扶正倾翻的救生艇;提供食品和淡水,等等。因为救援行动是不符合消灭敌方商船和船员这一战争最起码要求的。”
2. "在击沉敌船后尽可能俘虏船长或轮机长的命令仍然有效。”
3. “只有在幸存者对本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才可以实施救援。”
4. “保持坚强,不要忘记,敌人在轰炸德国领土上的妇孺时并没有感到任何的后悔!”
图13. “拉克尼亚命令”的德文原件和英文翻译
正是因为这一“灭绝人性”的命令,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已经被希特勒任命为接班人的卡尔·邓尼兹海军元帅被指控犯有重大罪行。不过因辩方律师申诉shuo说“盟军潜艇同样在袭击轴心国商船后的大多数场景也没有施加救援”,最终草草了事,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跟下面试图探究的第三点有点关系。
图14. 卡尔·冯·邓尼兹海军元帅(1943年1月30日晋升)和他的U艇水下舰队
1943年3月8日,“U-156”号在巴巴多斯以东被美国“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击沉。哈尔腾斯泰因与全体艇员53人丧生。
1943年7月12日,“U-506”号于在北大西洋维戈西部被美国海军B-24“解放者”式轰炸机的深水炸弹击沉,48名船员遇难,6人获救。
1943年1月13日,“U-507”在南大西洋纳塔尔西北部被美国海军“卡特琳娜”式书四行飞机的深水炸弹击沉,54名船员全部遇难。
命令轰炸救援潜艇的美国军官理查森并没有受到审查和审判,最后以准将军衔退役。
图15. 《拉克尼亚号的沉没》剧照,艇长的扮演者肯·杜肯(Ken Duken)是一名德国演员,曾在好莱坞影片《无耻混蛋》里扮演配角
2011年1月6日,英国BBC发布了一部反应这段故事的电影《拉克尼亚号的沉没》(英文名The Sinking of Laconia)。基本上忠实地重现了这段历史,当然,为了戏剧性效果,仍有一些不该抢戏的人物占据了电影的重要角色,以及扮演哈腾施泰因艇长的演员帅到出格的瑕疵。
图16. 影片中的卡尔·邓尼兹上将的扮演者——德国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更出名一点,他曾经出现《决战斯大林格勒》
但是,作为二战的胜利国和获利者,英国人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自揭其短”的电影?大致上可能有这么几种目的:
第一点,电影中的英国人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包括“拉克尼亚”号上的英国妇孺和受伤落水的军人,在“拉克尼亚”号沉没后就成为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期望能得到救治和援助,在此前提下,即使是来自敌方的援手也是值得肯定的。
图17. 影片中的德国潜艇兵,所谓“颜值即正义”,这群演员无论演什么都能演出一身正气,值得警惕
图18. 影片中的“拉克尼亚”号,完美再现了单烟囱的造型
第二点,影片中的英国西非基地指挥官“巧妙”地将锅甩给了盟友——美国阿森松军事基地的指挥官,自己置身事外。如果击沉了潜艇没救起人,那么杀伤妇孺的锅自然不在自己身上。如果只救人没击沉潜艇,那么贻误战机的锅也不在自己身上。真是一个天才的好主意。
在1963年8月4日的《星期日快报》上,已经在北约驻巴黎总部任职的罗伯特.理查森准将承认:“……我曾下令炸死‘拉科尼亚’号的幸存者。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英国人……但这是战争,德国潜艇非消灭不可。”
图19. 经典甩锅,这个镜头里出现了斯拉夫味道很重的波兰看守,撒丁风格的意大利战俘和一身白色军服的英国军官,典型的BBC画风
第三点,也是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经历了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或者说西方白人世界,需要平息不同群体的言论,既然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那么就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既陈述了事实,迎合了数量庞大的德国、意大利族裔群体,还能够缝合因为世界大战而积累的仇恨。毕竟今天的欧美世界里,无论英、美、德、意、法这些曾经的敌对国家,都已经再次联合起来维护白人世界既成事实的规则,那么通过一部电影吹捧一下曾经的对手的“人性光辉”,又何乐而不为呢?
图20. 影片中的“U-156”号潜艇,暂时还没有考证出这条演员潜艇的出处,感觉像是一条退役的二战美国潜艇
世界总是要往前发展,无论曾经有多大的仇恨,或有多么不可调和的矛盾,都不可能一棍子打死和消灭所有曾经的对手。两家近邻尚且会因为利益而冲突,两个相邻的国家更是少不了磕磕碰碰,典型如英法、法德、波德、德俄之间长达数百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杀戮,如果选择记住所有吃过的亏,非要通过睚眦必报的手段来实现精神上的“大翻身”,那么这样的争斗将无穷无尽地持续下去。
高人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去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这个最大化,不太可能是拿回一切我们曾经触达的土地和资源进行再分配,那么,往发展中求索,往未知世界争取新的利益,无疑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图21. “星星的大海”无疑是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