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创新活力。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烟台参与完成的4项优秀成果获奖,烟台领先于全国地级城市,成绩引人注目。
这样的成绩,对于在抓科技创新引领力的日夜奋战中的烟台来说,其实并不意外。
创新,人才是关键。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烟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做好产业聚才、平台揽才、挖潜育才,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健全人才、科技与产业一体化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积极推进“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发挥领军型人才的“头雁效应”,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政府则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烟台将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构建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研人员绩效激励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兼职取薪、离岗创业、工资待遇等政策。
今年,烟台市委“1+233”工作体系中提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围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多层次高能级科创平台。”有了政策引领,科技向上攀登才有了源动力。
多领域、高层次、瞄准世界一流,这是烟台科技成果展现的一个缩影——
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荣昌生物研制的维迪西妥单抗与泰它西普入展;10月29日,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200强名单发布,烟台企业有26家上榜,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三家烟台企业包揽前三甲。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来自烟台的科技企业山东汉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敲钟上市,成为北交所全国首批10家直接上市企业之一,位列山东第一。
科技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直接体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反观这几年,烟台科技迎来了“集中爆发”,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烟台又是如何做到短短几年内,就领先全国城市的?这一切,有迹可循。
创新钻研 烟台不曾懈怠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今年4月,云南省十几只大象忽然北上“旅游”的事情引发全国关注。在大象“北上”的路途中,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群大象不受到任何伤害,真是操碎了心。
大象体积庞大,行踪难以捉摸,无法进行麻醉制止,到底怎样才能让大象不再继续北上,尽快安全回到自己的家乡呢?一时间内,大家你言我语,议论纷纷,却始终没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后来,在野生动物专家指导下,当地政府运用来自烟台开发区的艾睿光电生产的红外探测器,成功在黑夜里透视观测大象的行踪轨迹,帮助政府准确定位大象所在位置,并时刻追踪保护大象安全,最终引领象群顺利回家。
红外探测器下的大象
这样在众人眼中先进神奇的“黑科技”,在烟台科技产业的逐步发展中,已经成为习惯与常态,并还在逐年不断创新与进步。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是主力军。烟台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要素集成、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全覆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优秀产业。关于科技创新突出市场主体地位,烟台十四五规划里早有谋略。
稳步向前 烟台从不自傲
中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作为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发源地,“烟台苹果”一直是烟台耀眼的城市名片。
这次,烟台参与完成的4项优秀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主持,烟台市蓬莱区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徐月华研究员参与完成的“苹果优质高效育种技术创建及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引发了大家讨论。
徐月华针对我国苹果特色多样化品种严重不足,利用新疆红肉苹果与“红富士”杂交群体揭示苹果高类黄酮形成的分子机制,创制高类黄酮苹果优异种质 CSR6R6,徐月华以此为亲本,育成红肉苹果新品种(权)6个,填补了我国红肉苹果品种的空白,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苹果的新品种技术研发,在其他方面,烟台的科技技术也不容小觑: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烟台金晖铜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速铁路用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关键技术及应用”和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产业化”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为目标,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全域创新布局,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烟台致力于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重点布局一批重大科创平台。重点领域、重大技术革新政府强化引领作用,尤其重视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这一点对烟台科技创新动力引爆来说功不可没。
上面的每一条每一项奖项的背后,都是烟台奋斗创新、苦心钻研的成果。
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都越来越注重养生与食疗,也都听说海参的营养价值极高。但海参怎么分辨好坏?为什么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营养价值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海参的功效与成分都是什么?这些种种老百姓最关注却也最不了解的问题,由7个单位、10位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项目,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怎么把海参吃好并且吃得明白。
据专家介绍,全世界有1100多种海参,这个团队对市面上20余种能吃的海参做了全面解析后发现,海参中的海参硫酸多糖、海参皂苷、海参肽等多种功效成分,对人体增强免疫力有极大的益处。团队还研究发现:一些人对海参的大蛋白分子难以吸收,以此研发了生物酶解技术,将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更便于人体吸收。
烟台海参捕捞
烟台市年度获奖数量创“十三五”以来新高,居全省第三位,获得了令人赞叹的好成绩,但烟台从未自傲,仍继续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路上。
日夜奋战 烟台从未止步
如今,烟台市越发注重科研机构引进和科创平台载体建设,以科研机构和科创平台招引项目,聚集产业,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添上新的一把火,让烟台市永葆活力,积极发展。
“我们根据市委‘1+233’工作体系部署,紧扣产业链部署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性关键技术,让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成为创新的策源地。”烟台市科技局局长李勇军表示。
多年来,烟台始终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揽,加快技术攻关、打造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烟台对于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从不止步。让科技创新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主引擎”,做到目标明确,焦点不散。
中集来福士海工装备平台
以万华化学全球创新中心、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张裕国家级葡萄酒研发中心三大研发机构、总部基地为战略支点,使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葡萄酒工业三大科研体系,成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的核心支撑。
回顾烟台往年获得的各种科技奖项,几乎无一不涉及:从海参鲍鱼扇贝,到葡萄酒与苹果,到农产品的深加工,从“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再到“数字赋能,智领未来”,烟台已经完全覆盖了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向世界展示出这所城市的科技力量之强大。
近四年来,烟台市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04项,数量居全省前列,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关键技术相继攻克,烟台科技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
今天,在高铁、新药、飞天、下海、钻地等方面领先的科技都有了烟台元素、烟台符号。在诸如神舟十三号、海上发射火箭、C919大飞机、核电、风电、锂电池技术、石油开采、海洋牧场……在各个行业的创新科技成果展示现场,烟台从未缺席。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科技的创新要遵其科学逻辑,不可毕其功于一役,烟台多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创造了今天科技之光闪耀于黄渤海之滨。
凤凰网山东 陈曦 张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