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新:PD-1、PDL-1内卷并非一无是处 锻炼了中国企业的临床试验能力

企业要做全新的机制、靶点以及真正的首创新药。

杨建新:PD-1、PDL-1内卷并非一无是处 锻炼了中国企业的临床试验能力

12月27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健康承办的凤凰网2022国际大健康峰会在线上举办。在“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论坛上,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原主任张峰,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以及担任主持人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铭,就中国药企国际化的现状、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与出海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药企如何出海、探索国际化道路等内容展开对话。

其中,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就在整个国际化进程中应该如何打造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发表了看法,并对后疫情时代中国药企如何出海、探索国际化道路提出了建议。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从事新药上市申报,产品结构出现雷同,行业内卷现象严重。杨建新表示,PD-1、PDL-1出现行业内卷,既是历史发展的机会,也是一场事故。PD-1、PDL-1最先在海外研发成功并带来了轰动效应,其适应症广度与深度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于在海外最先研发成功,国内企业在当时布局并非想出海,而是想很快填补空白,服务中国患者。因此,从商业价值以及满足病人的需求来看,吸引力非常大。源于此,国内企业一拥而上,都在做临床试验,为中国病人服务,也就是在中国注册。后面进入的这些企业,机会非常小。到今年为止,在PD-1、PDL-1方面,5-6家企业有一些市场,其他都没有什么市场。

然而,中国企业一拥而上,也产生了新问题。杨建新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药价降低后,导致在国内做药的企业不一定能赚钱。第二,由于所有的试验为中国市场服务,基本没有海外的病人参与,出海非常困难”。

不过,PD-1、PDL-1内卷并非一无是处。杨建新坦言,内卷锻炼了中国生物企业的能力,尤其是临床试验能力,无论是一期、二期、三期的临床试验数目增长非常快。与此同时,也锻炼了临床医生做临床试验的能力。此外,增加了病人对临床试验的认知。需要指出的是,在PD-1、PDL-1做了很多有趣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在国际知名的期刊都能得到发表,这对中国生物企业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实际上,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不认可中国的数据。即便美国FDA开始也是认可的,只是后来发生了变化。欧盟、英国等要求可能要低一些。综合来看,出海不单单只是去美国,欧洲是第二大市场。如果在欧洲、英国等拿到批件后,将来在第二、第三世界的市场都可以考虑。

在杨建新看来,PD-1、PD-L1内卷也给中国患者带来了机会。比如,中国企业开始布局后,很快在胃癌、食管癌、肝癌等中国特色的适应症开展研究。中国特有的鼻咽癌及NKTL领域,中国药企的贡献更是独一无二。当然,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如果聚焦在竞争不太激烈的靶点,则出海的成功率也相对大一些。另外,内卷锻炼了中国创新药企的能力,尤其是开展临床试验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临床医生开展临床试验的能力,此外,也提升了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作为以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药物创新研发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公司,基石药业始终以临床价值、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作为新药研发的出发点,朝着‘真’创新的局面重磅出击,力求助力‘真’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多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

谈及探索国际化道路方面,杨建新还表示,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公司探索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未来,企业要拓宽眼界,如果企业想研发相对比较成熟的靶点,则产品的需要具有差异化,包括分子本身的差异化、分子模式的差异化等;另一方面,企业更需要真正研发全新机制的靶点以开发真正的首创新药,这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出海的机会,也会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市场收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