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半个多月后的5月7日晚,水滴公司正式敲钟,以“WDH”为证券代码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水滴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沈鹏7日在接受媒体群访时坦言:“最近一个星期排得非常紧,平均下来每天可能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但没有觉得累,还是挺开心的。”
据悉,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是水滴公司IPO联席承销商,此次发行价为每个美国存托股12美元,募集资金总额约4亿美元。
此前更新的招股书也公布了部分基石投资者名单,博裕资本、厚朴资本、王慧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现已退休)合计认购水滴2.1亿美元的等值股份,其中,王慧文的家族信托基金KevinSunny投资3000万美元、博裕资本投资1亿美元、厚朴资本投资8000万美元。
水滴公司方面表示,本次募集资金的50%将用于增强和扩展医疗保健服务和保险业务的运营,约30%用于研发,约2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谈上市、谈股价
“短期价格波动并不会对公司产生很多影响”
此次水滴公司IPO定价为12美元/股,是招股区间的上限,对于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保险保障事业群总经理杨光7日在接受媒体群访时回应称,公司更多关注长期发展,“第一天的表现并不代表后续的表现,短期价格波动并不会对公司产生很多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水滴公司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成立至今仅有5年时间,但已获得多轮融资,2019年3月份,其宣布获得近5亿元的B轮融资后,6月12日,又宣布已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2020年8月份,该公司对外宣布已完成2.3亿美元的D轮系列融资。
目前,水滴公司估值超50亿美元,如何看待这一估值?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对记者表示,水滴是保险平台,是保险科技,不是保险公司,更不是依赖传统线下经纪人模式。所以传统保险公司之前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不代表着这些创新公司的价值锚定点。因为水滴的增速和业务体量可能是这些公司的几倍或者几十倍。据了解,蓝驰创投参与了水滴公司的A轮、A+轮和 B 轮融资。
可以发现,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水滴公司融资之路还算顺畅,为何还会选择上市这条路 ?
沈鹏表示,公司当前还是在一个非常大、并且高速增长的市场中,我们希望获得更多发展资金。同时,在融资时,我们考虑的不仅是拿到钱,也希望引进更多优秀的投资人,助力公司业务发展。
“通过在美股上市,水滴有机会触达全球投资人,欧美国家很多投资人看好保险科技领域。”沈鹏进一步表示。
杨光也坦言,上市后,公司融资渠道更多元,成本也更低,同时,上市也可将公司更为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无论是在业务本身合规层面,还是资本市场和财务合规方面,都能用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自我要求,让公司未来发展更为健康。
谈属性
高管强调水滴筹不是公益或慈善组织
水滴互助关停后,目前水滴公司旗下主要有水滴筹和水滴保两块业务,但更为公众熟知的水滴筹并不赚钱。
2020年,水滴公司实现营收30.28亿元,同比增长100.4%。营收主要来源于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分销服务,以及向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经纪或代理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等。
其中,保险分销佣金收入是水滴公司的核心业务,贡献收入占比高达89%,这部分业务主要来源于水滴保。也就是说,通过水滴保这一平台,分销保险公司的产品,从中获得佣金,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经纪公司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
此外,水滴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技术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3.6%、6.4%和0.9%。
可以说,水滴公司主要靠卖保险赚钱,但在公众看来,这家公司或许更多呈现的是一个公益形象,上市之后,公司将如何向公众厘清其属性?
针对这一问题,沈鹏表示,水滴筹是水滴公司旗下的一项业务,互联网大病筹款工具,也是一个个人求助平台,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承担平台运营的成本,但这并非公益,而是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保险经纪业务。
杨光则表示,水滴筹不是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的模式是先向社会大众进行筹款,再根据项目情况来分配募集资金。水滴筹则是给大病患者提供筹款工具,让他们通过这一工具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水滴筹本身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个线上化的工具或平台,只不过服务是免费的,所以,大家容易将其误解为公益平台。
杨光进一步表示,水滴筹不是水滴公司的全部,希望通过上市,让外界更透明、更清楚地了解水滴公司到底是什么模式,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有保险和其他业务。
谈盈利
“盈利并不是目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2020年,水滴公司营收逐渐提升,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30.28亿元,但却并未实现盈利,净亏损分别达2.09亿元、3.22亿元和6.64亿元。
针对水滴公司盈利的问题,杨光回应称,首先,公司还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公司当前还未实现盈利,但透过招股书可以发现,业务运营、业务规模都在快速向前发展。“盈利并不是目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当前,我们更关注业务发展的速度和健康度。具体的盈利时间表,等有更明确的盈利指标后再同步给大家。”
谈第三方渠道
最核心的是获客后能否把用户留在平台
在水滴公司的招股书中可以明显看到,2018年,水滴保平台的首年保费(FYP)中,就有85%来源于筹款和互助渠道的流量。
不过,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至35.4%,取而代之的是异军突起的第三方渠道,占比高达34.8%,自然流量和重复购买部分也达29.8%。
2020年,筹款和互助渠道的流量占比进一步压缩,仅有16.6%,第三方渠道占比最大,为44.9%,自然流量和重复购买占比也为38.5%。
从过去三年各个渠道流量占比的变化中可以发现,2019年起,水滴公司开始加强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来自自身渠道的流量却在减少。
对此,杨光表示,外界对第三方渠道获客的看法偏负面,觉得从外部渠道获客并不健康。其实,通过不同渠道吸引用户,把用户沉淀下来,为用户提供价值,给平台带来收入,从商业角度而言与内部场景转化效果是一样的。最核心在于通过外部渠道获客后,是否还能把用户留在平台上,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肯定的。“无论是第三方流量还是内部场景转化,买了保险之后都沉淀在我们的平台上,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不过,针对获客成本的问题,杨光没有直面回应,只是表示平台型公司一定会随着用户规模增加,逐渐产生边际效应,不断摊薄成本。可以说,水滴保在不同渠道的获客都保持业内最优水平。
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