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可能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见识到社会的复杂是通过招聘网站。此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几家招聘网站就被央视“3·15晚会”点名通报。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各类贴吧、论坛、QQ群等社交平台,出售简历的信息随处可见。而这些还只不过是目前招聘平台乱象的冰山一角。
人才要找工作,工作同样也需要找到人才,两者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招聘平台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网络招聘平台是把线下的职业介绍转移到了线上,发挥了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有效促进了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匹配。
然而,通过招聘陷入“消费贷”“培训贷”,招聘平台售卖简历等乱象,让许多年轻人防不胜防。有人甚至直言:这届年轻人不敢再相信招聘网站了。招聘网站为何会从求职者的“法宝”,变成一些人眼中的诈骗工具呢?
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激励。激励通常被定义为一系列奖励或处罚措施,这些措施旨在诱导一部分经济主体从事特定的行为,从而产生另一部分经济主体所需要实现的结果。不同的激励措施,会让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招聘网站出现如今的这些乱象,恰恰就是一些激励措施所产生的后果。
互联网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免费,通常会有一个最终付费者,招聘网站对求职者免费,而付费的往往是招聘者。对许多网络招聘平台来说,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和付费,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收益。
然而,企业是否购买招聘网站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收费服务中找到合适的人才。这时,便会出现一个悖论:企业更早找到合适的人才,就会减少付费频次;可是平台若是为了刺激企业持续付费,使其更晚找到合适人才,那企业也会降低使用招聘网站的意愿。
一些招聘平台的销售人员每个月会有固定的业绩指标,这种考核不是针对撮合了多少人才和岗位,而是出卖了多少简历。他们为了完成业绩,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人力资源公司出售简历。如此,招聘网站成了简历的“二道贩子”,实际承担人才匹配工作的还是线下的人力资源公司。
此外,还有一种针对代理商的激励:对招聘平台的代理商而言,主要的收入方式是通过引进企业入驻。为了尽可能增加企业入驻量,一些代理商会放低平台准入门槛,原本不符合标准的公司也能够注册成功。
门槛降低的后果自然是诈骗者层出不穷,求职者蒙受损失就会导致平台上的求职者质量下降,使得企业的正常招聘需求更难得到满足,从而相继退出平台,而代理商为了业绩则会更进一步降低门槛。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链条。
平台匹配率降低、售卖简历泛滥、代理放纵骗子入驻,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一开始的激励措施。要改正问题自然需要改变激励措施,对于平台而言,还是需要找寻新的盈利模式。如今招聘需求更加垂直化,一系列行业类型的招聘网站,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提高人才匹配速度。如此,可以依赖服务营利,而不仅依靠流量。
除此之外,更应该加强相关监管,严控企业入驻的门槛,防止骗子企业趁虚而入。作为平台,对代理商的管理不能放松。骗子企业对代理商来说是业绩,但对平台来说是伤害。要想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招聘网站还需明确问题,强化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