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孩子总爱在学校打架怎么办?

孩子总爱在学校与同学打架怎么办?

《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说:

首先,家长应该以平静的方式仔细倾听孩子的话,再和老师联系,核实一下事实,切不可发脾气,以为孩子打架就是给自己丢脸,更不应该以教训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探讨: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处理比较恰当?家长在和孩子讨论的过程中,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善恶和一些处世原则,使孩子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

当然,家长和老师沟通自己的处理方式和教育结果。这样,老师也可以根据的观察,将孩子打架后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

对于那些性格急躁的家长,请注意:不要只想着为孩子出气,这样对孩子极其有害;对于那些“很忙”没时间顾及孩子的家长,请抽出一点时间,多和老师交流一下。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1-需要身体上的接触

很多时候孩子招惹别人是因缺乏成人的陪伴,尤其是男性,孩子很缺乏男性的力量,也很缺乏和男性肢体上的接触,就会有“打人”的举动;

《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建议:爸爸可以陪着孩子玩一些肢体上的游戏。

2-想和对方建立连接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的行为有时候有别于成人,越喜欢谁就越打谁;

《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建议:家长可以教会他如何正确地去表达。

3-试探力量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独立意识的觉醒,会特别想展示自己的力量,表示拒绝,“打人”也就成为他的利器;

《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建议: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并在情绪上帮助宣泄。

4-缺乏分享

孩子在家中呼风唤雨,并不懂得分享,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时,就容易产生冲突,采用武力解决问题,并认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孩子的说明书》作者杨智钧老师建议:家长改变在家中对孩子的纵容,让他从小事开始学会分享;

父母该怎么做?

1-首先了解情况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观察,观察孩子间的冲突,再决定是否需要去帮助,采用哪种帮助。

例如,孩子之间玩耍产生的冲突属于正常冲突,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动手”是他能最先想到的解决问题方式。东西被拿走了,孩子的第一想法就是抢回来,这是本能的反应,其实这非常正常。

那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管,有些时候我们可以不管,孩子可以学会自己达成和解,但有些时候孩子需要帮助。但是不管哪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观察,而非马上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

2-超出正常冲突范围,则需要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态发展

若当时家长在现场,立即从孩子的身后环着双臂抱紧,一来可以阻止他的动作,二来可以平复他的情绪。

待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复后,他也可能会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沮丧,试着带他一起安慰被他伤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补救,甚至让孩子一起帮助处理伤者的伤口。

如果孩子的情绪久不平复,先代替孩子向被他伤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立即带着他离开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交流。

3-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孩子打人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因为孩子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先于解决问题以前,与孩子共情,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原因的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本意并不是想伤害他”,“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好好相处”,“我知道你是因为XXX事情,感觉被冒犯了”......

4-告诉孩子不当行为的后果

告诉孩子被打的人都会很疼,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孩子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不要用恐吓等方式制造孩子的罪恶感。

5-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不鼓励孩子为了赢得赞美而牺牲自我,教会孩子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时,对对方微笑;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表示拒绝;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与孩子演示得足够详细。

总之,如果发现孩子爱打人,父母应该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坏脾气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反应给孩子造成了误解,甚至是助长了坏习惯的养成。即便孩子已经有爱打人的坏习惯,也不应该直接粗暴地责备孩子,而是应该与孩子共情、了解原因,分析家庭和环境的因素,找出问题所在,用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