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丨王振宇 编辑丨张岂源 撰文丨陈不诌
到周舍的时候是上午11点,没等几分钟,周元昌风尘仆仆地赶来,一脸歉意:“没有等太久吧,不好意思,我刚才在家里找东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随后他又从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我看了你的采访提纲,找了一些我之前整理的资料,这样你写起来方便。”
袋里的资料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创新。
周元昌今年67岁,年近古稀,业内这个年纪还在厨房里操持的厨师已经很少,大多都在中国餐饮界留下一撇名姓,周元昌也不例外,中国烹饪大师、世烹联国际评委、中国十大名厨、上海本帮菜传统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这些荣誉大多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拿到,早就过了宠辱不惊的年龄,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并不多提,倒是哪个徒弟开了家餐厅,反响不错,或者哪位朋友斩获国际大奖,他会滔滔不绝——这也正是周元昌在行业里人缘好的原因。
和周元昌互加微信的第二天,早上八点就收到他发来的“早安”表情包,他的微信里有三千多名好友,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回复微信,光是这道工序就需要一个半钟头,再之后,他会匆匆换好衣服,开车前往他主理的几间餐厅巡视。
几家餐厅分布在上海市区周边,周元昌住浦东,跑这么一圈下来并不轻松,加上腿部有顽疾,一直没有时间去开刀,纵然如此,“该自己来的事情还是谁都不能代劳”。干餐饮是勤行,每天查看预订情况,检查食材,和员工交流学习,这三件事几乎占据了他白天的全部时间,成为他根深蒂固的习惯。晚上通常是一场饭局,周元昌待人热情,饭局应酬中并不会以大师身份自恃,若有客来访,不论辈分或远近都以好酒好菜相待,但上了年纪也不能多喝,就以聊天为主。同桌之人大多是为了求菜而来,他就将自己毕生的厨艺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求学者,让他们求有所得。
“就好比桌上这盘蟹黄豆腐,好多人专程来问为什么我们家烧出来的豆腐能保持完整的棱角外型,类似这样的厨艺小窍门我是很乐意分享给他们。豆腐不缺边破角的窍门就是不能用大火勾芡,火候大,芡下去就容易破掉。”他又指指旁边和红烧肉块差不多大小的迷你花卷,“这迷你花卷做起来也有诀窍,很多人也问这么小的花卷蒸出来怎么花纹这么整齐漂亮,其实这要用两个面团叠在一起做啊,一个面团层次有限,怎么压出来都不好看。”
只要一聊到菜品,周元昌就眼神亮了,说白了,还是热爱这个行当。
按他的话说“对厨艺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能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也都是从小就有极好的学习烹饪的条件。周元昌生于厨艺世家,家里三代为厨,爷爷和父亲都是上海有名的大厨。业内有句老话,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真正三林的大厨出自临江,就是周元昌家一带。这里是名厨高手聚集的地方,在当时分为两个帮派:油水帮和铲刀帮。油水帮是指在饭馆里从业的专业厨师,铲刀帮是指专门为私家操办宴席的民间厨师。
上海近代史上有两波规模浩大的移民潮——第一波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彼时上海已经开埠八十年,抗战还没打响,上海滩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不计其数的外地人、外国人赶来上海滩掘金,十六浦码头上汇聚了主打京、广、苏、扬、锡、豫、杭、闽、川、徽、潮、湘、本帮菜、素菜、清真菜,西菜十六种风味的餐厅。这些餐馆在上海各显神通,激烈竞争,又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了本帮菜之后的新上海地方风味——海派菜。
周元昌的父辈们都是从铲刀帮干起,先是闻达于乡里,后抢滩上海十六铺,敢闯敢拼,在沪上餐饮史留下一撇名姓。周元昌19岁入行,第一任师父就是他的父亲,作为厨艺启蒙老师的父亲让他对本帮菜有了大致的了解,基本功也就在那些年逐渐成型。而后又相继拜苏锡帮名厨周成奎和上海本帮菜泰斗李伯荣为师,继续厨艺深造。
回忆起那段学厨的日子,周元昌说:“扎实的基本功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那些年学厨要求‘学三年,帮三年,闯三年’,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有的人回忆起学厨的年月就觉得有多苦,我就觉得不苦,因为打心底里喜欢做这件事。”这也是为什么周元昌对前来求教的客人毫无保留的原因——很多年轻入行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拜名师的机会,传承的路还是越走越窄了。
熟醉蟹是周元昌敢为人先的发明,在此之前,江浙沪一带吃的都是生醉的螃蟹,他的老家就在黄浦江边上,以前螃蟹价格也不贵,捞上来的螃蟹清蒸、油酱、面拖,吃不完的就拿来醉上,他从小就是做醉蟹的一把好手,后来食品安全问题被摆上台面,他就做了熟醉蟹,这样一道菜风靡全国,从南到北,从线下到线上,但是他吃到现在发现几乎所有的熟醉蟹都还是在用他最早的版本——虽然他的餐厅里面自己都已经将熟醉蟹的菜谱调整无数版,但是总少不了刻舟求剑的人。
当然,周元昌的创新也不单单只是局限于一道菜品的改良,而是视觉、听觉、味觉的全方面呈现。2015年,周元昌做了一场名为“和味蟹天下”的蟹宴将音乐元素与美食美酒完美结合,做出视觉味觉听觉同步享受的极致盛宴。
这场蟹宴和音乐剧的乐章一样分为三段——第一乐章,法国红酒领衔,民乐《太湖美》铺奏;第二乐章,绍兴最好的黄酒出场,配《春江花月夜》;第三乐章高潮出现,一道灌汤蟹球用荷叶和食用玻璃纸包裹,淋朗姆酒。灯光突然转暗,正当所有客人迷惑之际,服务员从两边手持菜肴缓步走上,点着火焰,一眼看去,两边火龙游动,玻璃纸发出炸裂的声音,犹如鞭炮惊雷,大家反应过来之后掌声经久不息,再佐以国酒茅台,推杯换盏之后,来宾无不尽兴而归。
周元昌说是晚宴的主厨,不如说是一场演出的导演——灯光师、民乐队,后厨的搭配都能精准把控。说罢,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回忆起他的恩师李伯荣先生,除了在菜品上的传道授业之外,他总是爱在院子里弹奏琵琶,一曲《十面埋伏》气势滂沱,闻者无不为之振奋。
在他的心里,厨艺和乐理也总是相通,唱名可以类比成煎炒烹炸焖熘爊炖,而音名就是繁复的调味法则,两者的排列组合怎样动听,高潮低潮,回转曲折这些都是一辈子的学问。我问周元昌:“创新之下,如何能沿着海派菜的道路走下去而不偏航。”
他说:“海派菜本就是海纳百川,不能固守传统,要用更广阔的眼界和见识给传统菜注入新的创意理念,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跟上时代的节奏,这才是当今厨师未来要走的路。”
Q&A
凤凰网美食:你认为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周元昌:首先,任何一家餐厅的消费群辐射范围基本在2-5公里,客源有局限性,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当下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其次,菜品生命周期在不断压缩,顾客总是期望常来常新,单一地方风味的味型已经很难满足食客对口味的需求;最后,近年来餐饮市场盲目跟风,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行业之间菜品竞相模仿,少有特色。
凤凰网美食:你认为创新的方向是什么?
周元昌:我认为创新有六个方向:传统与时尚相结合、高档原料与普通原料相结合、菜品与面点相结合、有味原料与无味原料相结合、中式调料与西式调料相结合,还有就是绿色与养生相结合。
凤凰网美食:你认为创新应该注意什么?
周元昌:我觉得有八点需要注意的:首先,创新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及广阔的眼界和见识;其次,创新要借鉴其他地方风味特点融会贯通;第三,创新要基于成本可控,易采购,易储存,易烹饪的原则;第四,创新要通过艺术呈现为菜品加分;第五,创新要根据餐厅地理位置,餐厅价格定位来创新菜品;第六,创新要提升菜品的附加值,一道好菜要有一个好的食材,好的菜名,好的故事,好的卖相,好的味道;第七,创新要不断寻找国内外特色原料及调料,来丰富我们的产品结构;最后,创新要顺应市场,迎合市场的口味需求变化,结合传统与当代的烹饪手法,创造出客人喜欢的菜品,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