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动了不成功的反击之后,法军已经蒙受了巨额的损失,法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在北部的包围圈里损失殆尽。而摆在魏刚面前的则是一个大窟窿——他必须要守卫从色当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防线,然而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一支兵力大损,且没有盟军支援的法军来守卫这条战线。此时法国国内的局势已经异常紧张,如果魏刚不能取得胜利的话,那么法国注定将要败亡。至于德国人,作为胜利者他们正踌躇满志,决定夺取最终的胜利,而为此他们将展开他们第二阶段的作战——“红色方案”。
一、魏刚防线
此时摆在法国人面前的是一道长达965公里的战线,这条战线脆弱不堪,德军只要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取得突破,那么都可以顺利的向法国南部进行推进。但作为防御力量,他手头就只有64个法国师和一个英国第51高地步兵师,制空权也完全落入了德国人手中,尤其是在法国北部。
此时魏刚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预备队可以对德军展开反击,也无法替换在长时间战斗后精疲力尽的部队。反观德国人则兵强马壮,有足足142个师的部队,不仅士气高昂而且是齐装满员。无论怎么看,现在法国都已经算是山穷水尽了。
但相比于现在法国内部的困境而言,这些问题又不是最严重的。最为严重的是法国内部的人心离散,不仅仅是高层和军队,民众的担忧已经到了极点。尽管法国官员告知平民没有必要恐慌,但是仍旧有800万至1000万法国人逃亡。在法国北方,沙特尔的人口从23,000人减少到800人,里尔城则从20万人减至2万人,而波城和波尔多等位于南方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这些逃亡的民众给法军的重新集结和布防造成了许多困难。当然这些民众反过来也给德军造成了许多麻烦,这让德军部队的推进速度也受到了影响。
不过魏刚此时则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将军本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尽可能的阻止德国人的进攻。魏刚尽力的恢复了他那残破不堪的法国陆军,因为此时他们的战线已经大幅度后退,距离己方的工厂、补给站和城市商店更近,所以法军可以更为快速的补充自己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此前从敦刻尔克逃离的112000名法国官兵已经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的港口重新集结,用以补充法军在北部损失掉的部队。同时法军还重组了被德军消灭掉的法国第1、第2装甲师,并且补充了夏尔·戴高乐麾下损失惨重的法国第4装甲师。
而魏刚本人和法军幸存下来的前线部队,对于如何抗击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已经有了了解。而法军在总结了之前的一系列战斗,确认了己方炮兵的优秀和坦克的性能超过德军后,也恢复了一定的信心和士气,这一点在新加入部队的士兵中有十足的表现。而魏刚也颁布了《对抗闪电战的一般原则》,魏刚将部队放置于在城镇和村庄中,并利用手头的火炮和坦克将这些村庄和城镇变成了一个个无死角的环形阵地,以此方法形成了一道防线。而在这些防线后面就是法军那些逐渐被组织起来的机动部队——配备了较多车辆的步兵师和装甲师和轻机械化师,这些机动部队的任务很明显,一旦那个位置遭到德军的穿插和包围,这些部队就会毫不犹豫的反击德军。
二、红色方案
此时德军也踌躇满志的展开了他们的红色方案,目的是对法国南部展开进攻,部队将越过索姆河等防线展开决定性的进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出乎德军意料的是,他们在6月5日进攻开始后,就遭到了法军的疯狂抵抗。德国B集团军群有强大的兵力,第16装甲军在尝试渡过埃纳河的时候遇到了法军的纵深防御,部队在这些形同刺猬的环形阵地前损失惨重。而在亚眠方向德军的突击也不顺利,部队反复遭到法军精准的炮兵火力的轰击。与此前的战斗不同,法军的炮火变得强大而集中,装甲部队每次进攻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德军必须承认法军在战法上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此时德国陆军没有任何办法,面对这种具备强大防御能力的防线,德军的任何地面进攻都是不会有效果的。即便地面进攻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进攻部队得以穿过两座村庄之间,并试图合围,可是赶来的法军机动兵力也会迅速将他们赶出这里。面对这个困局,德国陆军只能寄望于德国空军的支援,否则他们将无法快速渡河。此时德国空军的支援至关重要,因为法国空军已经损失惨重,且这些阵地缺乏防空火力。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德国陆军得以成功渡河,并展开一些较为成功的进攻。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陆军的进攻速度被大大减缓了。
不过法军的抵抗是建立在部队的士气和防御阵地的基础上的,尤其是这些防御阵地有着较为充足的火炮时。但是德军的成长速度也是飞快的,他们迅速掌握了如何对付这些环形阵地的办法——德军开始利用空军和重炮反复攻击,以敲掉这些阵地上的火炮,接着让步兵的战斗小组进行穿插渗透,一个接一个的摧毁这些据点。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在这个时候迅速穿过这些环形阵地,对赶来的法军机动兵力展开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德军进攻策略奏效,法国第10集团军被击溃,该集团军被迫率部沿塞纳河向鲁昂与南方撤退。
随着法军逐渐衰弱,德军再度开始快速进军。隆美尔率第7装甲师渡过塞纳河后向西横穿诺曼底大区,消灭了英国第51“高地”步兵师,并在于6月18日占领海港城市瑟堡。需要指出的是德军的进攻矛头在此刻已经过于深入,很容易遭到法军在内线发起的反击。不过德国空军的行动阻止了法军集中兵力展开反击,而法军对空袭的恐惧也抵消了魏刚欲以机动部队击溃德军的构想。而在此之前,魏刚已经判断他的“魏刚防线”濒临崩溃,尽管法军还在拼死作战,但这支残破不堪的军队已经不可能再阻止德军多少时间了。最终在6月10日,法国政府撤离了巴黎逃亡了波尔多,离开前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三、法国的崩溃
事实上,当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快要投降了。德国第十八军此时被部署在巴黎方向,而法军则奋力抵抗着德军以防止德军占领他们的首都。但就如同魏刚判断的那样,法军不可能坚持太久了,他的防线已经摇摇欲坠,法军士兵们的英勇抵抗与绝望的战况成了一种颇具讽刺性的对比。
对比之下,法国空军的局面则比法国陆军更为糟糕,他们已经彻底丢掉了制空权,且濒临崩溃。在1815次架次的起飞后,法国空军蒙受了不可接受的损失,已经无力与德国空军继续交战,在6月9日他们就彻底停止了活动,幸存的飞机撤往了法属北非。在6月14日,德军攻击部队进入了巴黎,巴黎的沦陷也宣告着法国的有组织抵抗走到了尽头,德国的红色方案也基本取得了成功。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红色方案的执行和法军在魏刚防线的奋战看出,法军在经过了北部的战斗后,迅速调整了他们的策略,并且快速学会了如何抵抗德军进攻和以机动兵力实施作战。德军的每次进攻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在早期往往是无法取得成效的。
尤其是法军此时被要求拼死守卫他们的阵地并战斗至最后一人,法军士兵无论是职业军人还是征召士兵都服从了这一命令。这里引用德国统帅部的记录,或许更有说服力:“突破魏刚防线的战斗艰苦且付出了大量的生命为代价,敌军猛烈抵抗,尤其是即使我们的部队已经通过抵抗点,他们仍在树林中和林木线上继续战斗。”
从这里我们不能看出,德国统帅部和前线部队都被迫承认,法军在经过早期的战斗后,已经迅速学会了如何对抗他们。这也是法国军队的一个特点,学习能力很强,早期或许会被敌人用新式战术击败,可他们的学习速度也十分惊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是这样,在如今的法国战役也是这样。但问题在于法军面临的问题不光光是地面上的,还有来自空中的威胁。缺乏防空火力的环形阵地和丢失的制空权成了他们的软肋,德国空军可以肆无忌惮的摧毁环形阵地的火炮和火力点,并且迟滞法军机动部队的集结与反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军的防线一旦被摧毁了所有的火炮和火力点,那么他们的威胁也就不大了,德军装甲部队可以绕过这些阵地,并击溃法军的机动部队,最终突破魏刚防线。当然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法军现在不仅缺乏预备队,而且敌人也又增加了一个。
这个敌人就是意大利人,虽然意大利人的进攻被法军击退,但是造成的压力却很巨大。这意味着法国真正意义上的举目无援,无论是战争态势还是国际局势上都已经对法国空前的不利。而在撤往波尔多的路上,法国政府官员所见到的逃亡人群也震撼了他们,这番惨景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从巴黎被法国政府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时,法国政府的抵抗就可以说走到了尽头。这种缺乏预备队且无法发动强大反击的防御在本质上就是没有价值的,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迟滞德军的进攻。这一点或许魏刚在布置“魏刚防线”时就已经知晓了。而现在无可挽回的战局和意大利的趁火打劫,这一切都让法国政府乃至法国军民内心变得绝望。更为致命的是马其诺防线也在德军的攻击下摇摇欲坠,就如同现在的法国政府一样。现在失去了一切希望的法国政府已经走投无路,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向德国投降。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闪击英雄》
《山的那一边》
《丘吉尔回忆录》
《闪电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