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珂勒惠支作品展

无声的呐喊

珂勒惠支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1.12.15-2022.2.13

展览地点

北京朝阳区高碑店

文化艺术新大街1704号陈列馆

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1945)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

在激烈动荡的社会中,痛苦、贫困、饥饿、死亡、战争、反抗构成了那个时期无可回避的现实,珂勒惠支以其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底层民众呐喊,回应时代,其作品中所呈现出强烈的悲悯精神,至今仍感人至深。

1931年,鲁迅把珂勒惠支作品引入中国,自此珂勒惠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产生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本次展览通过铜版画、木刻版画、石版画及相关文献全面呈现珂勒惠支波澜壮阔的一生。

部分展品

《冲锋》50x55cm 铜板蚀刻版画 1902

1902-1903年,《农民战争》组图中的第五张《冲锋》。这套组图一共7张,分别是《耕夫》《被蹂躏》《磨镰刀》《在拱形洞里拿起武器》《冲锋》《战场》《战俘》《反抗》。人们在草地上冲锋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整个队伍充斥着复仇的愤怒。女人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状。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之一。正如《织工起义》里刻画的一样,女性总是极有力地参与社会斗争,这也就是“有着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

《织工起义》 21.6x29.5cm 铜板蚀刻版画 1897

1893-1897年《织工起义》组图的第四张。织工们手里捏着极可怜的武器,向吮取脂膏的工场行进着。由于向来总是饿着肚子,人们的手脸都是瘦损的,神情也很萎靡。队伍中也有女人,她还背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睡了过去。《织工起义》系列取材于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史实。工人们捣毁工厂主的住宅和机器,焚烧了票据,帐簿和仓库,以简陋的武器来迎战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包括骑兵和炮兵),并与他们展开了搏斗。织工们表现得十分顽强、勇敢,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

《暴动》 29.9x31.8cm 铜板蚀刻版画 1899

这幅作品本来是作为《农民战争》系列的一张。后作为独立作品并被命名为《暴动》,图中的女人象征着领导者和组织者。黑压压的农民们把简随的农具作为武器向前冲锋。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起义,但显得那么悲壮。

《53岁自画像》32.4x24.3cm 石版画 1920

53或54岁时的自画像。这是一张麻木没有表情的脸。晚年的珂勒惠支很少创作激进斗争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描绘战后底层小人物的悲伤面孔。这种对战争后果的反思,提醒着疯狂的人类,战争没有那么伟大它让人们吃尽苦头。同勒惠支的作品从立意上就让她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代大师,因为她关怀底层民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讲述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

珂勒惠支的丈夫是一位医生,结婚后他们搬入贫民区行医,珂勒惠支由此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这些穷苦的人成为她的创作素材。画中枯坐的老人,不安地坐在狭窄的空间内,气氛压抑,仿佛死亡即将逼近。珂勒惠支用这样的题材,表达了她对人生无法避免的主题“生老病死”的思考。

《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42x47cm 铜板蚀刻版画 1903

在创作《农民战争》组画的第6幅期间,柯勒惠支绘制了几幅画,创作了《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后来以单幅形式出版,是艺术家最令人心酸的作品之一。

珂勒惠支的一封信显示,她用自己和她最小的儿子彼得作为这幅作品的模特:“当他7岁时,我在创作《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时,我在镜子前画了一幅自画像,把他抱在我的手臂上。那真是太累了,我呻吟了起来。然后彼得用小孩子的声音说:别再呻吟了,妈妈,它会很漂亮的……”

艺术家的大儿子汉斯·科尔维茨将在战争中倒下的弟弟彼得的死与这个系列作品联系起来:“我问母亲,她从哪里得到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图像——战争前几年——这在她那一时期的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她认为在那时她似乎预见到了彼得的死。她说她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一直在哭。”

《人民啊!你众多的伤口流着血》这张画用象征性的人物描绘了工人阶级的苦难。画面中央的耶稣形象是被压迫者的化身,复仇者持剑用手按住他流血的伤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