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很难想到,曹雪芹和希区柯克使用了相同的技法设置悬念,《教父》导演科波拉也爱看《红楼梦》……
导演徐皓峰认为,《红楼梦》是电影剧本写作范例。他是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电影《师父》的编剧和导演,也是《红楼梦》的资深读者。
他从编剧和导演的角度对《红楼梦》的技法展开了分析,在下文中,你会看见几个具体的写作方法,而这些方法也与我们熟悉的许多“现当代”电影作品遥相呼应。
本文摘自《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经出品方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红楼梦》构建的情境
是电影剧本写作的范例
电影剧本因为篇幅短,无法靠铺陈信息写作,要靠“情境”写作,万千信息由情境反映。
情代表主观,境代表客观。主观和客观一致,便没有情境了。心中所想和身处局面不一样,方为情境。
三十六回,曹雪芹又在教电影剧作。
贵族家小孩,闲来无事,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宝钗来看宝玉,宝玉在睡觉,袭人在床前做刺绣。见宝钗来了,袭人上卫生间,请宝钗替自己守会儿。宝钗欣赏绣工图样好,上手绣了起来。
黛玉窗外见了,觉得“好有夫妻相”,禁不住要开玩笑,湘云觉得会让宝姐姐尴尬,在黛玉发声前将她拉走。再次证明黛玉对宝钗无嫉妒心,揶揄哥哥姐姐恋爱,是寻开心。
宝钗心中只有图样,外观却是“夫妻相”——构成了情境。写群戏也一样,众人目的跟他们所处的局面,驴唇不对马嘴。
影视剧《红楼梦》
晴雯,死于情境。
七十四回,晴雯生理期来了,赖床不起,王夫人传唤她。王夫人的名声是不喜欢丫鬟精心打扮,晴雯爱美,所以平素不敢在王夫人眼前冒头,心想今日穿得一般、没整妆,正好相见。
不料王夫人见了,认为她玩的是“病西施”的懒散引诱范儿,比精心打扮更轻浮,种下日后将她从宝玉身边赶走的祸根。
晴雯被驱逐后,气不过,不久病亡。
晴雯的自我认知和别人看法,截然相反。
02.
希区柯克设置悬念的方法
曹雪芹也用过
三十六回,还有多个细微处,都是点一笔做伏线。
王夫人将袭人收为自己人的计划,宝钗先知道,向袭人预告有喜事。王夫人特意加了两个菜给袭人,以作恩宠,袭人有些蒙,宝钗劝她坦然接受。
袭人也是宝钗要培养的人,二十一回,宝钗来串门,宝玉不在,宝钗从袭人话里,判断这丫鬟是有心人,之后以请她做手工之由,约去自己屋里,开始笼络交往。
宝钗母亲是王夫人妹妹,王夫人收了袭人,巩固了宝钗和袭人关系。
王夫人让玉钏儿给宝玉送汤,以测试玉钏儿是否跟宝玉心存芥蒂,让宝钗的丫鬟莺儿陪着,回来后,可问状况。
莺儿善于打络子——结彩绳做穗子。宝玉待着无聊,袭人请她打络子给宝玉看。宝玉这个病人,精神头旺盛,边看边问,兴趣盎然。宝钗来串门了,让莺儿给宝玉的佩玉打络子。
挑动读者记忆,佩玉的穗子原是黛玉做的,但上次宝玉黛玉吵嘴,黛玉一怒之下把穗子剪了,两人和好后,黛玉还自怨晕头,剪坏了,得给他再做一个,还不是累自己?
小姐做手工,是玩,半年也做不成一件。时隔多日,玉还赤裸一块,那么是黛玉犯懒,还没给宝玉续上。该由黛玉做的活儿,让宝钗丫鬟给做了——读者会猜,是何寓意?黛玉见了,会如何想?三人关系因此将有何改变?
有疑问,便伏下一条情节线。
1970年,希区柯克在洛杉矶电影学校座谈,揭底“悬念来自观众的情感”,光有疑问,还不是悬念。
黛玉的活儿,让宝钗抢了——读者看到,产生“哎呀,坏了”的情感,担忧起黛玉反应,悬念成立。
电影《惊魂记》
不单让观众迷惑,还让观众动情,希区柯克改变了悬念一词的定义。
迷惑、动情的双重效果,令观众在脑子不够用的同时,情感却很激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便是过这种瘾。
03.
“突然法”:
贾宝玉谈人生观
在小说中起到了颠覆的效果
袭人去王夫人处磕头了,从此换主,贾母的人变成王夫人的人。她回来,告知宝玉,两人开玩笑,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死,北京人的毛病吧。
宝玉发表了忠烈无才论,忠烈指以死报国的文官武将,认为他们危难时拿不出真本事,只会寻死,完成人格。这种高风亮节,于国于民都无益。说明宝玉是看史书的,了解北宋灭亡、明朝灭亡的状况。
明清小说的观念多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三国》写的是各式人才,《水浒》讲国家如何失去人才。
宝玉讲忠烈无才,他也该是此观念吧?
不料宝玉是“得天命者得天下”,说那些自诩清高的官员,平素爱挑政策的毛病,不知道一个朝代之所以能成立,是老天赋予的,不是出点毛病就会灭绝,官员们不知天命,在胡言乱劝。
所谓天命,是神所赐的统治权。宣传汉高祖刘邦是赤帝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是紫微星下凡、宋太祖赵匡胤是火龙降世,打仗都犹如神助,绝处逢生、反败为胜。军事奇迹作为天命的标志之一,异象也是,赵匡胤走过城隍庙,钟会自鸣,明太祖朱元璋降生,满室飘香。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北宋仁宗年间,成明确定论。秦始皇的天命观,自汉朝因循下来,不好直接批驳,苏东坡找了商汤取代夏朝的类似事件,说天命观是骗局。否了历代皇室的立身之本,苏东坡能放肆作文,可见时代风气。
小说要谈奇说怪,不阐述大众定论。将现实里行不通的,在小说里写通,给现实提供个反向思维。不谈民心谈天命,违逆定论,是作家趣味。
影视剧《红楼梦》
曹雪芹先让宝玉谈人生观。宝玉希望自己能一死了之,不要再世为人,从此无形无相,他的死,能引得所识女子们哭一场,便是人生最高价值。
宝玉言论,吓坏袭人,不敢再聊下去,迅速安排他睡觉,断其思路。白日里,邢夫人邀请宝玉去做客,宝玉托词腿伤未好,下床不便。其实伤口早愈合,次日醒来,就逛园子玩了。
玩得腻烦,想起《牡丹亭》,之前看了两遍,仍意犹未尽,去了园中蓄养的戏班。此处,曹雪芹暴露自己心思,极为欣赏《牡丹亭》,认为可解决人生困惑。
结果碰上了三十回里花墙内画字的女孩龄官,她对宝玉冷淡,以嗓子哑了为由,拒绝唱曲。原来她正与贾蔷恋爱,不愿搭理别人。
曹雪芹写宝玉“从未如此遭人嫌厌”,悻悻而归,向袭人感慨,昨夜说的理想破灭了,以为自己死了,可得到所有女子眼泪,现在看是得不全了。
理想给龄官戳破,原来人间是各爱各的、各哭各的。
一般小孩四岁懂事,便是明白了独立性,人我区别,自己与万物不同。宝玉十三岁还不明白,真是蠢材。聪明,是区别能力,分门别类、剖析精准,为聪明。
宝玉有两个脑子,面对大人,他是人情机灵鬼,讨好、避祸的自保意识敏锐,面对同辈女子,他的脑子还在四岁前,不分你我,万物混同。
宝玉谈天命,在小说里的作用,增强了戏剧性。《红楼梦》开篇即讲衰亡,一直以小错小乱铺陈死相败迹,宝玉突然说小错小乱构不成衰亡,天命所在,亡不了。
读者震撼,看了三十六回,白看了。
在传统小说技法上,叫“突然法”。长篇小说一直在情节急转,转多了后,转情节已造不成突然效果了,得颠覆观念。
04.
“水穷云起法”:
把事写绝了
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
五十七回,黛玉午睡,宝玉来了,见丫鬟紫鹃穿薄衣坐在风口里,说这样会生病,伸手摸了一摸,想确定她衣服是否像看起来那么薄。
惹翻紫鹃,怒斥宝玉还像儿童,看不到大家都大了吗,动手动脚不雅,难道你看不出吗,黛玉近来总躲着你。
《教父3》也是堂兄妹孽恋,剧作崩塌,像正常恋爱。导演科波拉给华人办讲座,说他看《红楼梦》已到九十二回。猜测他三十年求索败因,终于得遇曹雪芹,找到答案……电影人看电影人,爱把对方往苦里想。
电影《教父3》
紫鹃说黛玉要回苏州,刺激得宝玉疯癫,因黛玉而起的情愫,闹得明显。读者担心露馅,不料大人们一个明眼人没有,一致认为两孩子一起长大,受不了别离,赞许其发小情谊,纷纷想起自己的发小,都有些伤感。
宝黛爱情,成了集体盲点!
躲过去了,更为惊险。读者屏住呼吸,怕哪个大人回想,觉出不对。希区柯克常如此,以“躲过一次”的方式加大悬念,观众坐不住了,怕下次躲不过。
黛玉清醒,一次也不去探病,顾忌宝玉疯癫下说出什么情话,没法收场。宝玉的情话抒发给紫鹃:“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黛玉听到宝玉犯病是紫鹃逗的,跟紫鹃发飙:“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吓不了小孩,谁也不会当真,紫鹃还是黛玉好友。她为黛玉谋划,趁着贾母健在,还能做主,赶紧把你和宝玉的婚事定下。黛玉骂紫鹃“嘴里嚼蛆”“疯了”,最后说“我不敢要你了”,威胁要开除她。
黛玉对宝玉毫无爱心,坚定如铁——把事写绝了,也是设置悬念的一法。
曹雪芹转而写薛蝌和邢岫烟订了婚。他人婚事轻易发生,读者会联想宝黛还有没有可能。
传统小说技巧叫“水穷云起法”,来自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无水可看,就看云吧,作者写死了一事,又用别的事挑逗读者:那个写死的事,不见得死。
本文摘编自
《通灵宝玉与玫瑰花蕾》
副标题: 《红楼梦》中的导演课
作者: 徐皓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