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隐 | 当前语文教育问题及改革思路
此论文已提交将于2019年12月7-8日召开的北师大文学院与语文教学研究所主办的“新中国70年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此发布,先飨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今天谈这个问题,先得梳理一个概念,语文教育及学科是怎么来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就出现商务印书馆编写的《最新国文教科书》,随着新学堂开办。这部教材进入了学校。这部教材通俗易懂,若古之蒙学教材形式,用语简洁,长短不一,非完全白话。随后,1917年商务印书馆馆长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就基本上是白话了。而在古文方面,开明书店逐步出了叶圣陶与夏丏尊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当然这些教材中,也杂有一些白话和浅近文言。而据钱宾四先生回忆,他在无锡读小学时,老师顾子重先生就授国文,讲韩文公,入中学,他就窥韩文,第及柳欧诸家,进而见姚惜抱《古文辞类篹》、曾涤生《经史百家杂钞》中学时。而所谈及当时师友,颇嗜姚曾。(见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序)
可见,当时社会变化快,国文与国语同时并行,总体上来,国文以古文为主,国语以白话为主。同时并行的当然还有前清既有蒙学教材及古文教材,比如《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篹》、《经史百家杂钞》等。各地方所用教材也不一样,采用的多少,都与当时新旧化渐的程度有关系,同时,教材的使用,也会受所在学校及老师个人喜好的影响。在整个民国时期,古文的讲授和写作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延自前清的文脉并没有中断,但在当时白话文运动下,在考试已没有作文的导向下,已出现衰退的趋势了。
建国后,叶圣陶建议,“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得到了政府的采纳,让民国时期这种古文与白话相对分离的情况得到了统一,由于国家的统一,也迅速推广到全国。这样,在语文教材与教学这种统一,延续至今。但是,由于白话文的普及,民国时期的国文教学却一下子弱化了。体现在,民国时期国文教授古文写作还是普遍的,当时的老师,基本上都能解,能写,也能教。虽然不如,前清科举时期,那么专注和严格,文体方面,也摒弃了科举文章,但是通常的古文文体,如诗赋、论、杂记、书信都有教授的。新中国后,这种统一,实际上,在国文上,只有解没有写了,更没有古文写作考试了,为了方便解,甚至产生了大量的翻译辅助作品,从而将解也引向了翻译、串讲。这样几十年下来,由于教学不需要写,民国下来的能写的老师,逐步故去,就断代了。
语文这种合并,导致古文写作及传统文言文教的中断,我想是有失当初叶圣陶先生的初衷的。民国先生们的改革,是建立在自身已有古文及文教的根基上,及当时普遍具备此根基的情况下,所以不觉得有多严重,他们没有想到,数十年后,当这个根基不复存在,文不复载道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乃至道德信仰价值观、家庭社会组织,带来的全面的冲击和破坏。直接在语文教学上的后果是,文言写作教学人才的完全断代,不是一代而是三四代。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找不到,承续自民国时期的文言写作教学人才,文言文教这个功能,直接没有了。这里指的“文言文教”,指通过反复大量的文言吸入和写作输出,及考核,来达成学识的增长、性情及习惯的改变、志怀的提升、儒家士大夫再造的教学效果,这一延续二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机制,即“以文育士、以文取士”。
而语文的概念,逐步包括了,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语法,而文学文章,于古文则侧重于阅读记诵、解释和翻译,连诗词写作都没有了,白话虽然写作没有中断,可是受语法分析研究的影响,也走向了肢裂的写作教学,更没有载先王先圣之道的自觉了,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更是侧重于表现自我,教化劝世功能和意义弱化。而古文方面的考试,也是适应解与翻译需要而设置的知识性考试,及几乎等同于白话阅读理解的古文阅读理解。
那么几十年来,体现在语文教育上的后果是什么呢?
一、重白话轻古文。由于没有写作的导向,古文单元几乎成了豆芽课。无论是内容与重视程度,都是不如白话文。
二、写作水平低下,写作意愿降低,写作成了少数人的自发自觉行为。白话写作的结果,并没有让多数学生,持续喜欢上写作,持续出来文学作品。多数是高考之后,就不怎么写作了,即便后期有作品,也多是自行学习的结果,或者是工作需要的结果。而对于大多数人,写作水平在高考之后,是停滞或者降低的。即便一些文艺小青年,以后,多数也停止了文学写作。
三、隔绝古文经史子集。白话写作由于浅白,并没有将学生引导到古文经史中去,即便有一些引用,也很少也很浅,充其量是一些成语、谚语、名言。更由于侧重于表现自我,不载先圣先王之道,其格局、气象、志怀上不去,不仅学习学识上不能侧近古圣先贤,在心性上,更难以同频共振。致使文章的教化性大大减弱,气养不起来,大立不起来,反而个人的小家子气出来了,进而内在无有士人的坚守,特别容易受外界及日常琐事的干扰。
四、语文老师多数不写文章,即便写,写得很少。即便有一些老师,有着作家、文人身份,也没有强烈的意识要把多数学生在文上培养出来。因为,语文老师,本身就脱离于传统儒家士大夫文教之外,就难以被教化,更不能以传道自居,当然不会有传道的行为和结果。
五、由于师生不能有效进入经史典籍,学识水平普遍低下。更没有兴趣和意愿通过大量阅读经史子集来提升学识水平。
六、由于没有文言输出,文言文教对心性、志怀的作用,更难以谈起,与传统教育儒家士大夫,是完全隔绝的。道统文脉在学校,已没有承继,连这个意识都长期没有。
七、语文考试,进入了知识型考试,阅读理解,也变成了知识型答题。写作,成了无关紧要的内容。而要求的阅读篇目,无论是白话还是古文,几乎成了摆设。古文讲解也变成了知识型讲解。
八、多数不怎么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成为了文章的阅卷者。而且,快餐评卷,1-3分钟左右一份作文试卷。这样的讲效率,如何提升师生的写作水平?故白话写作,越来越低下。高考之后,多数即陷于停滞。而作文几乎也变成了知识型机械评卷。多数作文无论好坏,分差在5-10分以内。
九、语文在学生和老师心目中,在学校,在整个文理学科中,地位逐步下降。在于没有从内在升发起喜爱和崇敬二在考试上难以体现出特别明显的提升三写作上的白话输出,由于普遍水平不高,难以获得外部的认可认同,即便有少数优秀的作文或文章输出,也难以成为众人普遍效仿的对象,从而无有语文自信和自豪。
十、语文老师普遍成为了白话教学老师,古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下。完全没有
民国时期老师的普遍的古文根基,及学识、文章写作水平。
十一、语文逐步走向解释、翻译、作业,考试,不再强调诵读了,学生无声语文成为常态。而诵读普遍是普通话,节奏语速较一致,不是涵泳文章,特别是古文的抑扬顿挫、起伏缓急、忧乐自适,难以体现出来,难以感受、体会、想象文章之美、作者之性。文中的一些自然山川名物,作者与之的交融,难以在读者内心,形成持续的感鸣,共娱,或者说,这种感鸣更多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范畴。思维性阻隔了情性的融合。
十二、语法教学,这个来自西方语言学的体系,本身是属于学者研究的范畴,不属于语言及写作实践的必须,成了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的一部分。成为语文知识化的重要一环,成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占用了教学时间,又无实际用处。
十三、小学的拼音的教学,虽然让学生从小掌握了这个拼写技能,可是,并没有让老师和学生识更多的字。绝大多数现代的读书人,识字量,2500-4000字左右,这与古读书人8000-10000的识字量是不能比的,通常限于常用字范畴。原因在于,以白话为主体,没有大量经典原本阅读和古文写作输出的语文教学,未能将学生与老师引导向文言经史子集,没有大量阅读,没有去大量接触生字。有此技能,却不能带来任何识字优势,即便在后来,遇上生字,去查字典掌握的,又很少。
十四、学生难以通过白话写作,获得情性的调适,在面对大量的数理化英作业下,疲惫不堪,白话写作本身成为了作业和任务,而不是情操陶冶。缺乏文言写作带来的自豪、自信、自得,是这种疲累不堪的关键原因。即便一些娱乐和体育运动,并不能真正在内在化解这种机械式的作业压力。这样一来,学习,纯粹变成了应用考试。为考试而学,一旦没有了考试,就不学了,所学的也弃去了。当我们看到,高考之前的释放,资料、笔记的撕毁,书本的丢弃,绝不是正常的为学现象。
十五、老师和学生都完全成为了机械知识型应试教育的机器。长期磨损,及内外压力,很多处在崩溃的边缘,每年不乏崩溃者,如犯罪弑杀跳楼轻生者。而师生自我调适,一旦有机会,不可避免地沉醉于麻将或游戏、手机网络中。现在多数学生难以抵御网络游戏,同这种机械的应试学习,及内在没有升发起真正的为学志趣是紧密相关的。说到底,还是没有通过文言文教进入圣贤经史,历史文化的殿堂。没有能吸纳到圣贤经典的充沛能量,及传统读书人的积极人生态度。
十六、学生对压力的逃避性,自我惰落,又与家长、学校的教学目标、职责,产生强烈冲突。一方面是严加管制,包括控制和缴收手机在内,加重学习考试升学压力,一方面,学生内在不得调适,急寻麻醉通道。因而造成了,越管越逆反,越要求越不服从要求的教育怪圈,造成众多不幸,甚至师生、家庭悲剧。学习本来是需要勤苦的,可是这种勤苦,一定是学生自愿的,内在有追求的,而不完全是逼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一旦进入大学,很快不勤学了。因为,再也没有考大学的要求,内在又没有升发起人生理想,就一下子放松了。
十七、在机械式的教学中,老师疲累,又没有进入向道为学之途,自我成长受限。几十年的语文老师,其学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书本及相关教辅。
十八、由于文言思维与白话思维的根本不同性,文言思维是一种高大上的精致文雅思维,这种思维又与心性改变融合,所谓文以蓄情激志,文以养气明道,这些都是这种思维训练长期作用的结果。无有文言输出,师生,长期停留在低级白话口语思维层面,快餐、粗浅、俗薄、杂乱、分裂,久而久之,无法对心性层面产生良性促进,反而反作用,师生更加浅薄、庸俗、杂乱、分裂。
以上直接的教学后果,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批评大学中文系教学本末倒置一样,中学语文教育,也是本末倒置。这种不务本,不明道,不传道的教学,直接导致各种教育及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德育出现了严重问题。老师本身,不再是儒家传道教化的主体,自然也不能对客体——学生产生传道教化的作用。而中小学开设的德育课,又在客观上,助长语文教育偏离德育的职责。从而在教育结果上偏离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才有当今普遍担忧的教育问题,及各种犯乱现象。
二、中小学教育严重偏离传统文化、国学圣贤教育。不仅传统文化、国学教化目标不能达成,即便在学识、知识层面上,也严重缺乏。有文不化,有师无道,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既不能化学生,也不能化老师。
三、导致学校,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非教育教化的道场。长期以来,儒家教化与学校教育不能合体,而且还形成了抵制的屏障。
四、限制了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改而不革,革而无效。始终换汤不换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育界、语文教育界内部难以完成自身认知突破及能力升级,更不能跳出固有框架思考教改。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而且越是修补,越出问题,因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在总体上、系统上、道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传统蒙学教材、经典、国学典籍,长期不能进入课堂。以语文教材为统领,几乎隔绝了这些优秀的行之数百上千年的教材。
六、德行教育的失败,特别语文教育的失败,直接催化这二十年来,社会上产生各类民间教育。十多万孩子,离开体制进入民间全日制教育机构,或者自行在家教育,开展了教育自救行动。近几年来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兴趣,这种趋势有所好转,但是如果不能落到本上,不能真正产生教化作用,等这个新鲜一过,又会有新一轮的逃离学校的风潮。
七、社会普遍对教育感到焦虑和忧心。对学校和老师的不信任感大增。加上一些老师的禽兽行为,更让家长不放心。
八、全社会尊师重道价值观及行为普遍下降。家长成为了上帝,老师成为了服务员,所谓“跪着的老师是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的”。学校与老师,不能以自身的教育成效获得尊重,家长对老师的轻视甚至霸凌,时时可见。一个不尊重老师的社会,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恰好是教育失败的结果,是自身不能传道,不能真正教化人的结果。说白了,是老师没有教化出尊重您的学生。
九、全社会崇文尚学之风不再,影视文化人、唱歌体育明星成为全民追逐的偶像。学问价值及成就感、荣誉感极低,即便是作出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抵不住这种俗薄的潮流。
十、中体不立,西术侵淫。各种来自西方的学术、教育思想、思潮涌进来,各种西方低级趣味的东西全面侵蚀中华文化,所谓,正教不立,邪曲张狂。各种异端、邪教,吞噬国人的灵魂。
虽然,当前,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大形势下,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更加注重国学经典,在考试中也有明显变化,也有导引到国学经典的知识理解类考试,也有以考试来带动大量阅读的导向。相较以前有进步,但是,也只是表面,没有能走文言文教化人育人的根本上去。我相信,这些知识性的吸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不能对老师进行根本的儒家圣贤教化。语文育人化人明德,依然是空谈。对于语文,应当提出,文教语文或文德语文的概念,以强调和突出语文教育的儒家教化性。让以文为导向和检验的德行教化应成为语文教改、教学的首要目标。关于文言复兴及文言文教进体制,一些有识之士、知名学者都大声疾呼,楼宇烈教授多次谈到要复兴文言。钱穆先生三子,不久前去逝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主张,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要大破,才能大立。来自台湾的北大龚鹏程教授说,五四运动打倒的,多数要重新树立起来,重要的就是文言,还专门写文章论及文言重建的问题。刘梦溪教授说,白话不可逆,文言不可废,主张全面进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朋朋教授,上海大学曹辛华教授,已故清华大学王步高教授,都明确表示,肯定文言在当今复兴的现实意义的教化作用。儒界知名学者蒋庆先生更是将文言复兴提升到儒学重建、儒士再造根本的高度。今年以来,凤凰国学,光明日报,连续刊发多名学者文言传承的文章,并主持了文言讨论。我们六艺文言也在去年,发起,文言文教复兴五十余名学者共识倡议,并主持开办了首届文言文教复兴论坛。学界的积极回应和大声疾呼,为当前语文教育朝着文教方面的改革,培植了土壤,让语文教改,更有希望触及根本,切实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回归民国模式。国语与国文分开,白话教学与古文教学分开,各自考试。古文教学回归,解、写一体。减少翻译。如此,重编古文教材,或者延用传统古文教材,民国国语及国文教材。小学蒙学、逐步到经典,再到文学、五经教材。即便不按以前科举相关科目,但也要涉及相关文体,比如,诗赋、论、策、杂记、书信等。在考试上,以记诵考察 及作文考察为主,不要强调语辞、语法等知识性考察 ,不延用白话的阅读理解到古文上。
二、由于古文本身是经史子集一体,在古文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上,也要体现这个一体性。
三、由于断层太久,考虑到老师普遍不具备古文教学及写作能力。即刻在大学同步开展文言文教本科或教师课程。也由于大学中文系不具有古文培训能力。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破格吸纳各界优秀文言作者,在经过综合性培训和考核之后,进入大学或中学文教试点教学单位,成为首棒。
四、同白话文一样,建立同等的古文竞赛机制及报刊媒体平台,促进古文教材、教辅的编写及出版。
五、在国语与国文不分开的情况下,重新调整古文与白话的比例,白话三分之一,古文三分之二。古文部分按上述进行教材编写,教写一体,以输出文章为导向。
六、考虑到古文文考的特殊性,单独分试卷分场考试。即白话与古文,教材教学不分开,但考试分开。再按比例统合分数。古文记诵考察部分,可以在白话试卷中进行。
七、古文教材及教学、考试,采用正体字。由于当今,多数优质经史子集及评注,依然是用正体竖排编写的,而简体的使用,大量翻译式经籍,无形中隔绝了师生通往这些经籍的桥梁。在白话与文言不能完全分开的情况下,简体与整体,在白话与文言教材、教学中并列进行。
八、鼓励各中学,先以国文班进行试点,或一个固有建制班,或在各班中抽调学生组成一个专门班。依据试点效果,再铺开,同时加紧文教师资的吸纳和培训。
九、如果上述建议,暂时不能采纳,在现行语文教学上,也要一定加强古诗文写作课程,逐步在高考上,鼓励古文写作,至少有这样的作文题要求,用古文写作,可以先不考诗词。以高考指挥棒作为导向。然后促进,教材、教学模式、师资的变革。以我们这边的教育案例,植入文教,学生语文成绩普遍提升,15-30分,由此而促进各科综合成绩提升30-50分。甚至有,数学单科提升60分者。
同仁们,老师们,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多次要求,教育不能培养数典忘祖之人,要以文明德,以文育人化人,老师要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那么,我们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敢于自新的自觉,不惧困难的胆识,真正把语文教育办成让家长和学生,国家和社会满意的学科,回归立德树人,以文明德,育人化人的根本导向,方不负党和国家的要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