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我思,故我很幸福

《9位大哲学家给孩子的幸福课》

[比]让-菲利普·蒂韦热罗姆·韦尔梅著

[法]安妮-利斯·孔博绘

陈维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因为深受震撼,因为备感惊喜,我们开始对世界和自身提出种种疑问。自哲学诞生起,一些问题就盘踞在哲学家的头脑里,例如:何为美好的生活?怎样才算成功?如何拥有幸福的人生?本书选取了哲学史上九位哲学家,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幸福的。

在哲学家柏拉图那里,以“认识自己”为主题,一方面说认识自己是幸福的基础和开端,另一方面,其实是在讲苏格拉底讨论问题的方法。当然,认识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真的去思考,能说清楚自己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后面的八位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何谓幸福的问题。他们有的强调精神上的愉悦,有的强调面对事情时的心态,有的强调分享,有的强调智慧地取舍……这些角度,可能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个人境遇影响,也可能受哲学家个人气质的影响,还可能与哲学家接触的文化和人有关,或者以上这些因素都有。他们的判断各不相同,却都有一定道理。

当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些大的趋势。在柏拉图之后,伊壁鸠鲁和塞涅卡关注的是人如何过一种心灵宁静的生活。蒙田则关注人如何去接纳和拥抱人自己的现实生活,就是爱你所经验到的一切。笛卡尔强调理性的精神,用理性去看清自己,这有点像是柏拉图关于幸福的升级版。康德和边沁从个人生活到理论内容,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不过康德更倾向于个人理性地判断,而边沁则考虑整个社会的幸福是什么。叔本华和尼采,他们都关注现代文明对人的“改写”,都被认为是意志主义者,不过叔本华主张去契合宇宙意志,而尼采则尝试用超人来突破现代文明对人的压制。

读他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并不是要记住谁说了什么,而是要通过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学习他们的讨论方法,唤起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如果能结合他们的观点,自己也有了关于幸福的主张,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当下这个信息高度发达却真伪难辨的时代,哲学扮演着空前重要的角色——既能培养我们的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所谓的幸福生活。

编辑:袁琭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