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腹胀、轻微腹痛,并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时,辨证必不可少,我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可行吗?经方名家徐书教授认为行,他从六经辨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都在这啦。
肝硬化腹水,余之经验,其病机为正虚是病之本,腹水是病之标。肝失疏泄,脾土不能制水,肾失开阖,三焦决渎无权,水液内聚成鼓,肝、脾、肾三脏俱病。余从经方入手,从太少两感、厥阴虚寒、太阴少阴合病三方面来辨治,取效甚捷。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则脾首当其冲,脾为制水之脏,脾阳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痰饮结聚,饮食精华无从上归于肺,下输膀胱,浊气在下则化而为湿,湿郁过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而致腹胀,况且大腹为三阴之地,脾不传输,水湿必弥漫于腹,而成腹水。《金匮要略》又云:“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脾病则肾病,水湿下渗,则伤肾,肾失开阖,三焦决渎无权。所以腹水的形成往往是脾肾同病,严重者心肺受累,诱发心衰、肝衰、肾衰。
从临床症状来看,本病以腹胀为主要表现,多伴有纳差、乏力、腰酸、怕冷、水肿等症状。对于腹水的治疗,病位在肝、肝脾、脾肾,辨证主要从太少两感、厥阴虚寒、太阴少阴合病三方面来辨治。
【辨证分型】
1.太少两感
本型可表现为气滞夹湿,以及湿阻热郁,以气滞为多见,症状特点为腹胁胀满疼痛,食后腹胀更甚,嗳气不舒,伴血瘀证者可见面色黝黑,头颈部可见蜘蛛痣,舌质紫暗。传统中医从肝论治,以逍遥散为主方。此时的治疗非常关键,如果能解决气滞的问题,就可以防止脾伤与腹水的发生。余在临床中体会,治疗这一类病人,从气滞入手,效果不佳,因其病机主要是水寒、木郁而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散寒解郁之方。适当加入香附、郁金来解郁,当归、白芍来和血。根据水湿的情况,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
2.厥阴虚寒
本型以肝阳虚衰,脾土大伤,运化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为主要病机。以肝脾同治,治疗以当归四逆汤来温阳化水,振奋脾阳,重用白术100g以培土制水,适当加入半枝莲、半边莲、水红花子、陈葫芦瓢,寒热同调,可达到温肝培土、制水之效。当患者出现外感症状的时候,余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主要以宣肺、补脾、开塞为大法。
3.太阴少阴合病
太阴少阴合病表现为腹部胀大,面色㿠白,乏力倦怠,形寒肢冷,脐突,下肢水肿,舌苔白腻,脉细无力,方用真武汤合理中汤加味。若出现少阴肾精亏虚,虚阳上浮,则表现为腹部胀满,口燥咽干,鼻衄齿衄,手足心热,时有低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这种类型的水肿最为难调。其根源在于肾精亏虚,虚火上冲,方用引火汤加味,以填精化气法可奏捷效。
高某,女,54岁。患者有慢性肝炎20年,肝硬化6年,一直以西医治疗,疗效差。近1年来,腹胀明显,大便稀溏,乏力,腰酸,曾求治于其他中医治疗,疗效不显。面色黝黑,巩膜无黄染,精神萎靡,手足逆冷,腹胀如鼓,下肢轻水肿,大便溏稀,口干,食欲差,小便少,舌淡胖苔白,脉两关弦细滑,沉取无力,两尺弱。
辨证:厥阴虚寒。
治法:温肝散寒,破阴利水。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三七,半枝莲,半边莲,鸡屎藤,制附子,白术100g,红参,五灵脂,甘草,郁金,木香,砂仁,茯苓。同时加服蝼蛄散。10剂。
二诊:腹胀减轻,下肢水肿消失,小便增多,食欲佳。继用上方治疗,根据病情加入黄芪、大腹皮、泽兰、三棱、莪术、车前子。至8月20日复查,腹水基本消失,以醋制胶囊巩固治疗。后追踪观察3年,无复发。
按:古有肿者多寒、胀者多热之说。余临床体会,肝硬化腹水中以局部的热、全身的寒居多。这些患者面色晦暗,手足逆冷,故选用当归四逆汤做底,根据患者局部热的情况,重者可配黄芩、黄连,轻者以半枝莲、半边莲。寒热并用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