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将用粤语登上香港舞台。 这部京味儿十足的经典剧目已经去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此次是第一次用粤语的形式在香港呈现。 金牌编剧何 冀平将以这部“新作”庆祝香港话剧团成立45周年。
何冀平表示,虽然香港与内地地域不同,但创作的基点是相同的。 《天下第一楼》虽写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但表现了中国内地优秀的企业管理方式,不会被语言和地方的文化所限制,这就是经典艺术的魅力。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多年来香港的许多经典话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何冀平认为,艺术是没有隔阂的,经典作品适合于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她也非常希望这些有香港味道的经典作品可以到内地去,展示给内地观众,甚至走向世界舞台。
▎《天下第一楼》将于12月3日至12月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 图源:香港话剧团官网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香港號”,我是陈笺。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即将以粤语搬上香港舞台。这部戏讲述了名噪京城的烤鸭老字号 —「福聚德」老掌柜因病退居幕后,但两位少东不务正业,幸得外援卢孟实临危受命,几年内将「福聚德」扭亏为盈的曲折故事。这部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家戏剧最高荣誉奖项。据了解,这次演员阵容只公布了金马影帝谢君豪,而开始售票的第二天下午票基本已经售罄。《天下第一楼》用粤语演绎是怎样的考量?能否保持原汁原味儿?京味儿在香港是怎样的存在?两地文化如何更好融通消除隔阂呢?相关话题今天请来有金牌编剧美誉的《天下第一楼》编剧何冀平一起来聊聊。
香港话剧团45周年庆,《天下第一楼》再现舞台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您是如何想到将京味儿十足的《天下第一楼》用粤语搬上香港舞台的呢?
何冀平 :因为今年是香港话剧团成立45周年,他们要有一个庆典,于是就选了我们四位作家的作品。这四位作家,都是和香港话剧团有过长期合作的,那么其中一个是我,他们就选中了《天下第一楼》。同时因为导演司徒慧卓,他一直都想排《天下第一楼》,是这样的一个起因。
▎今年是香港话剧团成立45周年 图源:香港话剧团官网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说到《天下第一楼》我们就能联想到浓浓的京味儿,它也是您80年代在人艺时的成名之作。回顾您在香港几十年的创作生涯,您觉得香港民众,到底对北京味道或者北京文化有怎么样的认知呢?
何冀平 :要说以前,认知是很少的。但是现在,尤其香港已经回归了25周年,很多香港人都会到大陆去旅行,去看一看。其实大家去得最多的还是北京,所以我想现在和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香港人是更加了解大陆了,也了解北京。
但是我是觉得,因为这部戏已经演出了30多年,它也去过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还有日本,韩国等等。那么这些地方他们的文化,其实是跟我们差异更远的,但是他们都能够接受《天下第一楼》,都看得很开心,而且完全看懂了。所以,我想对香港人,虽然是一个京味儿的话剧,但是他们应该不是很陌生。
▎《天下第一楼》改编电视剧也曾搬上荧幕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您将这部内地经典作品本地化,除了语言的转换之外还做了什么?对于粤语的呈现满意吗?
何冀平 :最主要的是语言的转换,因为我要把一个京味儿,而且很有地方风情的语言,转成广东话,还不是这种惯用语言的广东话,一定要也有广东风味儿的台词,这个是花费了很多功夫的。我们专门有专人来做,后来又有全体的演员在做,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修整,但是转的很好,很有味道,我听了以后觉得很顺畅。
经典艺术散发魅力 触动不受语言限制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30多年前您从北京人艺来到香港一个广东话的语言环境当中,但您的电影作品也好,舞台剧作品也好,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您认为内地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之间到底有哪些共通之处?存在隔阂吗?
何冀平 :确实当初我刚刚到香港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的这个本职工作能不能在这里继续下去,但是还好,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而且很快就投入了创作。
所以我觉得,虽然是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但是创作的基点是相同的,戏要好看,要有人物,要有内容,而且,要有好的大家都接受的中心主题。这个艺术的东西,走遍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感觉不同。我来香港今年已经有35年,我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这个观念的转变对我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那就是说我的作品不仅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还要有与现代和香港这些中西融合文化的融合,我常说是两地的文化滋养了我的创作,这点上我是感受很深的。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曲《前》,共有28位香港及内地歌手参与演唱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这次为什么要将原汁原味的京味儿话剧本地化,用粤语来演绎呢?这会不会将原有的京味儿流失呢?
何冀平 :说句实话,我这个剧本从1988年北京人艺首演以后,我从来没有把版权给过任何一家剧院,我指内地,内地有很多剧院都想来找我要版权,来演国语版的《天下第一楼》,我从来没有给过,我就是希望保留人艺的这个经典版。但是我不排除香港,因为香港首先来说它是我的第二故乡。
再有,就是香港的文化,对我的创作起了很大的观念上的转变。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如果转换了语言的话,会使香港的观众更准确和更有意味地接受一个中国内地古老的故事,这应该已经是100多年前的故事了,这个是我从来没有过疑问,而且这次,我相信也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北京人艺《天下第一楼》1988年首演版剧照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您作为一个来自北京人艺的剧作家,都能够创作出非常符合香港人口味的电影戏剧,您认为香港人在欣赏内地或者是京味儿的作品时会有距离感吗?
何冀平 :我先讲《天下第一楼》,我觉得尤其《天下第一楼》更加没有距离,为什么?就是因为香港很多老字号,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莲香酒楼,镛记等等,还有一些大的企业,他们都一直在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经营方式。那么尤其《天下第一楼》,虽然写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但是它里边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味道。像《天下第一楼》在韩国,在日本都是很多CEO来看,他们看什么?他们看的是中国内地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反而觉得香港的观众,因为有这些传承,他们还在保留,他们接受《天下第一楼》的程度不亚于内地观众。
▎香港莲香楼 图源:维基百科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确实北京烤鸭香港人人爱。对于有人说:“香港没有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更加生疏了,香港可能更西化”。您怎么看香港人对中国文化是怎样的情感呢?
何冀平 :我做了这么多年两地的创作来讲,我既在香港写香港的故事,也在内地写中国的故事,我并没有觉得因为地域文化可以有些什么理解上的阻碍,这个是没有的,就好像我们看400年前的莎士比亚一样,看《哈姆雷特》一样,或者我们看200年前的曹禺的剧本,老舍先生百多年前的剧本一样,这些都被两地观众完全接受,我自己认为是没有差距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粤语版的《天下第一楼》,已经在排练室里联排了,所有看过联排的,当然都是我们内部的人了,他们都觉得特别好看,而且深受感动,完全没有被语言和一种地方的文化所限制到,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应该说是经典艺术的魅力。
▎2019年,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再次将镇院之作——话剧《茶馆》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演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图源:文汇网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从您的创作历程来看,似乎香港和内地之间并没有所谓的文化隔阂。您是如何成功地捕捉到香港观众心的呢?
何冀平 :其实,在我刚来香港的时候,我觉得跟内地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香港艺术作品的商业化。当年内地的作品,在商业化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我说的是30多年前,现在当然已经不同了。但是我就想为什么《天下第一楼》可以演到35年,演到500多场,依然还这样受欢迎?那就是说我本身的创作它是有商业性的,所以这个剧本它才好看,它才可以吸引人。那么这种商业性的创作,结合我本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两者相结合,就使我很快地融入到香港的艺术创作当中。比如说我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叫做《新龙门客栈》,那么大家也是觉得很好看,既有地域文化,也有人物,其中也有商业成分,当然也有它的内涵。我想这几点,应该说是我一直创作所遵循的一条道路,一个根本,我都是照这条路去做我的不仅是话剧,还有电影,还有其他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沿着这条去走的,我相信,这是一条可以获得观众喜爱和作品能够成功的一个根本。
▎《新龙门客栈》剧照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您就说到第一部电影《新龙门客栈》,它是一部武侠剧。您觉得香港和内地观众的欣赏口味有分别吗?应该区别不大吧?
何冀平 :对!我觉得你说得是对的。我认为在艺术上,只要是好的艺术,观众都是去倾心去接受的,应该说是没有太大的分别,当然就是有的倾向不同。 香港这方面的创作,应该说是不算太多,但是香港人也可以接受,我觉得他们也可以接受,只要我们的制作是好看的,中心主题是导人向上,导人向善的,香港人他都会接受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给予香港新定位新起点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您认为还有哪些手段能够更加拉近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文化距离呢?
何冀平 :其实现在,香港被命名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这是给了香港一个很好的定位,我觉得香港是应该做到,而且是能够做到的。比如说我们香港的三大艺团,香港舞蹈团,香港话剧团和香港中乐团,他们都是成立了40年以上了,他们每年都会出很多作品。
我只说香港话剧团,他们这些年来,有很多很经典的话剧作品,有原创的,有外国的,也有移植内地的。这些作品,就是在香港话剧团的演绎之下,又有了香港人香港的味道。这些作品,我是觉得应该更多的能够到内地去,把香港的文化展示给内地观众,让他们通过香港的文化来了解香港,这应该说是从今年起,做我们这一行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大家都希望把香港的文化带到内地去,《天下第一楼》是把内地的文化带到香港来,那么反过去,我们也应该做这些工作。比如说我在香港话剧团,等于说我后半生的话剧剧本都是在这里产生,也都是在这里呈现于舞台的,我觉得他们都有可能或者应该到内地去展现,比如说《德龄与慈禧》,那就是我在香港写的一个话剧剧本,搬到内地去上演,非常受欢迎,可以说那票都是抢的,一秒钟有七万人进去抢票,他们观众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好看,他们也说,这既不是外国戏,也不是我们内地戏,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戏呢?是一种什么风格的戏呢?我就跟他们讲,这就是香港特色的作品。所以说 香港这么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应该更多地介绍到内地,甚至到世界上去。
▎《德龄与慈禧》剧照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作为一名知名剧作家,您对文化的感悟和生活的感观是最敏感和细腻的。这次用粤语演绎是想起到普及的作用吗?如何才让香港观众真正接触“原汁原味”的内地文化呢?
何冀平 :应该说是在33年前,北京人艺的《天下第一楼》原版就来香港演出过,当时也是非常受欢迎,不亚于我们这次粤语《天下第一楼》卖票的情况。所以我想应该说艺术是没有隔阂的,没有区域的这种限制,那么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我们创作人和我们制作人,要做得好,要把它做成经典,那么也只有经典才能够适合于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而且也适应于中国甚至外国,甚至全世界。那么,我想这是一个规律,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规律。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好的,非常感谢冀平姐,跟我们分享了您这一次为何将京味儿十足的您的成名大作《天下第一楼》用粤语演绎,搬上香港舞台。您的创作经历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只要是经典就能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隔阂。我也期待看到粤语演绎京味儿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对于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新的起点,我也非常的期待,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