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发布
早筛查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不重视预防和筛查,是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近日,《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京发布。
该《共识》对2型糖尿病的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做出了具体指导,弥补了我国基层筛查经验相对缺乏和筛查能力相对不足的缺陷,为基层糖尿病筛查和预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糖尿病早期症状较隐匿,筛查和干预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据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然而,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1.14亿,未诊断糖尿病患者6130万,另有糖尿病前期患者4680万。由于早期2型糖尿病症状多隐匿,故诊断常延迟4~7年。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加强2型糖尿病控制不仅能够降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与大血管并发症减少显著相关。中国大庆研究、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及Meta分析等进一步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显示出早期筛查和干预不仅可以明显降低高危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能够显著降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全因死亡率。
年龄在40岁以上最好进行初筛,不过关要进一步确诊
据悉,我国约有87%的糖尿病患者就诊于基层医疗机构,但基层糖尿病筛查能力还有待提高。《共识》明确,鉴于我国临床实际,推荐基层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个性化筛查策略,但总体应遵循两步法:首先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初筛,其次对初筛结果阳性者予以确诊试验。
《共识》指出,在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或二者共存)史、超重(BMI≥24kg/m²)或肥胖(BMI≥28kg/m²)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妊娠糖尿病或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的女性、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每年筛查1次;无危险因素者每3年筛查1次。
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能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教授介绍,在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餐后血糖升高更为常见。通过筛查做到糖尿病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这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进行初筛后,如果具有一项危险因素,可以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并可以将空腹血糖5.6mmol/L和任意点血糖7.8mmol/L作为进一步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切点。
糖尿病筛查除了可能会引起短期的焦虑外,其他几乎是无害的。只要对筛检过程有适当的解释和适当的随访,不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