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形成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历史变局往往是加强合作的契机。越是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中国与东盟越应当保持历史定力,加强团结,实现共赢
文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
2025年是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在两大开放型多边发展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合作共建成果斐然。展望未来,中国-东盟需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RCEP协同合作,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推动区域外RCEP成员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实践: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在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形成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中国-东盟货物贸易额占东盟外贸总额比重已从2010年的11.5%上升至2023年接近20%的水平,大大高于东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规模占比。2024年,中国-东盟连续第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持续释放关税减免、通关简化、投资便利等制度红利,促进区域产供链稳定畅通,有效激活地区经济活力。
2023年RCEP成员国来自区域内的进口货物占比接近54%,较202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这表明区域供应链整合已进入高水平的新阶段。“区域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的深化,使亚洲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至2024年,东盟对华钢铁及有色金属制品出口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超过两倍,农产品、食品饮料以及矿物燃料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增幅均高于50%。同期,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化工品及纺织服装三大类商品出口增速均超70%,车辆运输设备等出口增幅实现翻番。贸易便利化措施显著增强双方产业互补优势,产供链分工协作得以深化,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RCEP数字贸易规则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区域贸易增长的新引擎。随着通关时间的大大缩短,“海外仓+本土店”模式成功实现越南藤编、泰国榴莲等东盟特色商品通过直播快速销往中国;中国3C产品也能够直连越南河内等消费者……
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显著增长。双边投资结构明显升级,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双边合作新增长点。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点,配合民生导向的“小而美”项目与双多边人文交流,构建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多层次合作网络。
在海丝建设推动下,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越南第一条城市轻轨——吉灵-河东线、老挝第一条标轨现代化铁路——中老铁路、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极大提升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30年前东盟领导人修建“泛亚铁路”东南亚通道的倡议开始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与东盟国家还率先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截至2025年2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个港口。
能源基础设施联通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南方电网与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实现电网互联互通,初步形成跨境电力互济,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90%,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生用电。
将大型建设工程、小型配套设施与民生援助项目相结合,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普遍做法。伴随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破土而起的,还有为沿线居民新建的安居村。
鲁班工坊、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等不断涌现的与项目建设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海丝共建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知识与技能的交流合作有力赋能人才建设,为深化多领域互联互通注入活力。
海丝共建还极大地推动了救灾减贫南南合作。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联合实施多个村级减贫项目。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得到东盟国家广泛认可和推广。
中国与东盟数字领域合作方兴未艾。面向印尼、老挝等国的中国北斗系统应用项目;中泰共建新海底光缆项目实现中泰宽带联通;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建设云计算中心;中新共建“新国大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中心”……前沿技术合作项目纷纷涌现。
此外,文旅交流、教育合作、媒体互动等多层次、多元素的人文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增进了区域互信。
中国-东盟合作的上述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第一,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链重组等方式挑战过往区域经济合作“中心-边缘”的旧理念,通过平等互惠,提升合作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二,通过发展优先、主权平等的“亚洲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包容、更开放的新选项;第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以双向互惠取代单向强权。
机遇:以开放理念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风险变量累积叠加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推进两大开放型多边发展框架——RCEP与海丝协同共建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将融合更广阔的市场、更庞大的产能、更广泛的领域,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新动能,为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新贡献。
双方应把握提升区域机制规则一体化水平的机遇,加强政策对接,从如下领域拓展合作新空间:在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国际规则标准;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为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跨境市场机会,促进双方合作扩大至更多行业、领域;构建和完善投资安全的保障体系,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为区域主体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支持;同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电子支付、数据跨境流动等“软联通”,为数字产业合作发展夯实基础;通过统一的原产地标准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中国-东盟密切产业协同,推进区域产供链一体化建设空间巨大。双方可以加快形成新兴制造业区域布局;拓展跨境电商合作;进一步拓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领域的合作;以服务产业为核心,扩大金融合作。如完善本币结算与跨境支付体系;深化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标准对接与联合实验室建设,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与金融数据安全合作。
聚焦互联互通,助力区域经济节点崛起正待发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东盟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不仅打破其地理阻隔,还通过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社会发展增强了区域联系,产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经济社会影响,推动区域经济节点的形成和崛起。
未来,老挝铁路沿线经济区、关丹港及周边产业经济区、中泰铁路沿线经济区、柬埔寨金港高速形成的“腹地制造业+西哈努克港”经济带,以及雅万高铁沿线将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经济节点,并推动各自地区形成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东盟合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国际形势动荡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不断,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更加不稳定,国际投融资与产供链合作难度加大……更有个别国家高筑关税壁垒,严重冲击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经济信心造成明显影响。
历史变局往往是加强合作的契机。越是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中国与东盟越应当保持历史定力,加强团结,实现共赢。双方均将合作发展作为双边关系的重要主题,这是中国与东盟长期以来能够克服各种风险困难、引领区域合作、成为亚太合作典范的源动力。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同年举行的东盟峰会提出加强互联互通和复苏能力、增长韧性的九大区域重点合作领域。这都为中国与东盟加强合作共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展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面向未来,东盟和中国将坚定携手、紧密合作,践行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真正多边主义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用好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空间,构建更高水平RCEP。中国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与RCEP的规则体系高度契合,将为东盟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大便利,并加速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区域供应链闭环。这种整合不仅将提升供应链韧性,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赋予中国与东盟更大的主动权。
中国与东盟需稳步推进规则标准的扩容升级。区域内规则、标准互认互通可以作为优先发展事项,如ESG、碳排放认证的互认等磋商,从双边到多边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双方需要推动RCEP加强自身监管框架,通过内部规则升级形成“防火墙”,确保外部强加的规则不会破坏区域合作,并积极支持RCEP扩容。
双方可以推动依托RCEP支持机构(RSU)建立定期评估审核制度,全面评估协定实施以及成员国履行承诺的情况,提出有约束力的改进措施。同时推动提供更多规则、机制类公共产品,如在建立中国-东盟碳足迹互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实现RCEP相关数字单一窗口;推动形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结算池与碳配额挂钩的新型融资工具等。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供链高质量融合发展。中国-东盟可以共同绘制智能化、绿色化、包容性的高质量互联互通新图景,大力发展区域内智慧物流枢纽。在探索建立区域多边基础设施投资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深化“南北贯通、陆海衔接”合作布局,并促进区域外更多国家参与互联互通。
在此基础上,双方继续合力推动产业链分工的深度整合。未来可聚焦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构建跨国产业集群,推动技术共享与创新,提升供应链高附加值环节占比,促进双方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攀升,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供链重新布局的背景下,突破中低端“锁定”。
中国-东盟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提升区域产供链专业化水平,培育良性产业分工。在“资源+技术+各国生产基地+区域内外大市场”架构下,将核心技术研发生产、组装、代工、资源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按比较优势在区域合理分工布局。
双方还有望进一步拓展前沿领域合作空间,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形成价值链引领,努力占据全球价值链制高点。
深化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民意基础。人文交流不仅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和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
展望未来,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高质量的人文交流将成为联通中国与东盟的精神纽带,有力促进双方20多亿民众相知、相亲、相融,为建设共同家园营造良好人文氛围与社会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是区域繁荣的引擎,更是全球发展的希望;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前景可期。双方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战略对接,把握时代机遇,拓展更宽合作道路,收获更多合作成果,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亚太地区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