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地方通过网络投票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新华社《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地调研发现,各式各样的投票让广大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同时,更导致公款买票、刷票等乱象。有基层干部介绍,买票的人越来越多,票价也水涨船高,“以前通过网络买一票是一两角,后来涨到7角左右,现在较贵的投票已涨到2元一票,反正都是基层政府掏钱。”
不择手段地刷票、控评、炒作是饭圈的一大乱象,而在一些地方以网络投票方式对相关工作考核的过程中,竟也出现刷票控评的乱象。无论是基层干部“手把手地”帮群众投票、替群众投票,还是利用公款买票、刷票,都散发出一股子“饭圈味”。至于在一人一票的模式下,“2万多人的乡镇,投出4万多票”“户籍人口均只有两三万人的两个乡镇,分别投出5.8万票、7万多票”,则是基层网投测评中的“饭圈乱象”结出的丑陋果实。
过程和结果都注水严重、假得离谱的网络投票式考核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是一种新的不正之风。这样的考核不仅背离了民意和实际,减损了政府公信力,也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和基层财政的负担,甚至会诱发违规支出、违法违纪的风险——毕竟,财政预算里绝不可能有公款买票、刷票这一项支出。
在充斥着“饭圈乱象”的网络投票式考核模式中,不少基层政府的压力都来自于网络投票的排名,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刷票上,放在用票数包装修饰相关工作的政绩上。由此容易形成“实质工作出彩不如投票出彩”“解决投票问题就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扭曲工作观,基层政府或干部对实质工作的关注度就会降低,真正用在实质工作上的精力也会减少,而实质工作中的一些亮点或问题也很容易被掩盖。这样的工作考核模式是不务实、不科学、不公平的,违背了工作考核的规律,也会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基层“刷票控评”乱象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盲目、片面地依赖网络投票模式测评考核基层的工作,从考核层面就输出了“工作好不好,网络投票见分晓”的错误信息,并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方式给基层下安装投票App、拉票的任务,给基层施加压力,迫使基层进入了一条错误的考核轨道。
对影视娱乐领域的饭圈乱象需要整治,对基层网投测评中的“饭圈乱象”也要整治。而整治既要瞄准基层投票乱象的“标”,也要瞄准考核乱象的“本”。有关上级部门、考核部门应该摒弃工作考核唯网络投票的做法,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善用抽查、暗访、事后跟踪回访等措施,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多下基层、多找群众倾听真实的民意,多采集第一手信息,多关注实质工作中的硬性指标、亮点或问题;应该把网络投票结果当做一种考核参照,或者列为考核权重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投票过程与结果的监督,采取“投票实名制”“投票地理位置限制”等防作弊措施,对部分投票情况进行随机核查,发现买票、刷票等弄虚作假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扣掉被考核单位的一定分数,甚至可以取消被考核单位的评先评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