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生课本插图“毒教材”事件,可谓是刷爆了网络。有少部分人觉得,此次网友们“较真”的样子,有点“小题大做”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人们真正反对的,其实是这件事背后,美西方国家多年来的文化入侵。
从冷战中后期开始,由于“恐怖核平衡”的确立,美国国内的精英政客们逐渐意识到,想要靠外部压力,打败苏联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是不现实的,于是有人开始提出了文化入侵的竞争方式。
具体一点来说,就是用西方发达国家富裕的物质文化,吸引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借此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内的信仰和意识形态。
关于这一点,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之间的“厨房辩论”。
这次辩论,起源于美苏两国的科技竞争。当时美苏为了证明自己比对方强,经常通过科技博览会的方式,邀请对方领导人参观,展示自己的科技实力。
苏联向美国展示的,大都是卫星,宇宙飞船,火箭等军工产业。而尼克松却别出心裁,向苏联展示了一个美国的厨房。这个厨房里有电冰箱,电磁炉,烤箱等现代的厨房用具。
这次厨房辩论,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美国侧重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产品,让美国人过上方便富裕的生活,这个理念却传到了苏联。
这本来没什么,两个国家竞争,自然是各取所需,你学习我的长处,我学习你的优势。苏联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厨房辩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私下里认可美国的选择。
这么一来,就给了美国一个向苏联输出文化的机会。
厨房辩论,只是冷战中后期,美国试图向苏联发起文化入侵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举动还有很多,比如在靠近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之间,建立了上万个广播电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向这些国家播放美国广播节目。
这些节目看似都是正常节目,实际上都是美国文化入侵的武器。所谓“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就这样逐渐传到了东欧,传到了苏联,腐蚀了苏联内部的价值观,最终导致东欧国家爆发颜色革命,苏联解体。
在此过程中,有个非常危险、但是很隐蔽的套路,也就是西方所谓的“毒奶嘴”战略。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西方人所作的,不是单纯地夸耀自己物质文化有多么丰富,而是把西方国家之所以富裕的因素,归功于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
从而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一些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自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先进”这个概念,开始把西方所倡导的一切,当成是追求的目标。
此次教科书插图事件,就是其中很鲜明的一个代表。那些夸张的,以怪为美的的插图,是西方兴起的审美潮流。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中庸的,我们接受美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候“审丑”,也是“审美”的异类表达。但接受“怪奇”跟宣传“怪奇”,是不同的概念。
画这些插图的人,在艺术思想上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种“不自觉”,正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表现。
就好像好莱坞电影泛滥,促使很多中国年轻人一味地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而排斥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一样。
而这,正是西方文化入侵,和平演变能见效的根源。反过来说,这件事也可以证明,为何美国在全世界宣传所谓“普世价值”,包括俄罗斯,东欧诸国,中东等国家,普遍受到影响,偏偏在中国却失败的根源。
说白了,就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太强大了,强大到西方文化一波一波的进来,但却永远无法取代中国传统价值观,只能不断的修补,融合我们自身的价值观,使其更具生命力。
而现在,对教材书里这种“怪奇”插图的反感,则是中国文化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之后,开始自觉地排毒,摒弃其糟粕的表现。
至于在此过程之中,出现的一些误伤,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矫枉一定要过正,才能见到效果,否则在西方文化不断的入侵下,就很难实现“文化排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