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一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大赛中各色各样的人形机器人迈着略显“笨拙”的步伐磕磕绊绊地奔跑,就像是如今追逐新质生产力的人类那样,缓慢却又坚毅。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感谢这场笨拙的人机赛跑。因为这场比赛意味着梦想中的新质生产力未来正愈发清晰。
机器人行业可谓是今年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国内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这一赛道,成为一级市场融资的热门焦点。目前,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都在全力进军机器人行业,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更是被彻底点燃。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达到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事件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仅有不到10起。
但是,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言论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与此同时,朱啸虎的金沙江创投也正在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
有意思的是,昨天这场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大赛中,松延动力研发的机器人“小顽童队”以3小时37分完赛夺得亚军。因其萌萌的外观和灵活稳健的姿态小顽童也收获了不少“粉丝”。而这家企业也正是朱啸虎退出的两个人形机器人项目之一。
清华博士搞出的人形机器人
松延动力的创始人姜哲源是一位年轻创业者。1998年出生的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后又进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还曾师从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并参与了星动纪元的早期创业。
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姜哲源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成功打造出一款人形机器人,这一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2023年,正值姜哲源读博第三年,他敏锐地察觉到人形机器人市场热潮涌动,于是果断作出辍学创业的决定。
同年9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姜哲源与团队以惊人的速度投入工作,仅用43天就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原型机N1从概念设计推进到加工制造,并完成了装配与测试,还顺利实现了机器人双足行走稳定性测试。
松延动力的N1在草地、雪地、柏油马路以及斜坡、台阶、杂物堆等多种复杂地形上完成了阶段性行走测试,展现出卓越的动态性能与稳定性。凭借这一成果,松延动力迅速完成了种子轮融资。
当时,七熹投资、零以创投、英诺天使基金、华控电科、水木华清创投基金等五家机构参与了其天使轮的投资。这位清华博士打造的人形机器人首次登上资本市场舞台,开启了新的征程。
到2023年底,松延动力推出了仿生机器人头Hobbs,这是国内首款高自由度、可沉浸式交互的仿生机器人头。它搭载了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实现超低延时的人机对话。其超仿生的机械结构可支持面部多自由度表情,完成了在标准人头大小内的技术突破。
抓住这一机遇,松延动力在2024年和2025年连续完成了四轮融资,并且成为了首家获得「北京市机器人基金」支持的企业。其投资方涵盖了九合创投、汇芯投资、彬复资本、北京政府引导基金、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等诸多知名机构……可以说,松延动力赢得了创始人母校基金、VC以及北京市政府引导基金的青睐。而金沙江创投的创始人朱啸虎也在这一时期参与了对松延动力的投资。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家年轻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是风头正盛。
在积极融资的同时,松延动力的研发工作也从未停下脚步。通过深度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算法,他们成功攻克了人形机器人直腿行走、上肢抓取、自主导航避障等多项技术难题。
此次机器人马拉松大赛,成为了松延动力的又一次实战演练,而其获得的第二名佳绩也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事实上,早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松延动力的N系列首代产品N1就已经在展会上惊艳亮相,这款机器人拥有强劲的动力,能够从静止状态瞬间实现高速起跑。而其后续的进化产品N2更是被赋予了“运动健将型人形机器人”的称号,它不仅继承了该系列产品出色的“运动基因”,还在下肢动态性能上进行了进一步提升,使其具备了奔跑、跳跃、空翻三大核心能力。
3.99万一台的机器人,如何克服资金压力?
朱啸虎投资人最近透露,他正在大规模撤出对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投资,松延动力也在其中。他的观点:“谁会愿意花十几万买个机器人来干活?”这番言论如同一盆冷水,让不少创业者心里感到一阵寒意。
大家都知道,机器人创业领域,资金是最大的门槛之一。硬件研发需要投入资金,算法优化同样需要资金,就连供应链管理也不例外。然而,目前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似乎还没有达到愿意为之买单的程度。尽管松延动力在过去两年取得了五轮融资的出色成绩,但显然这些还不够。
正如姜哲源面对媒体采访时说过的话,其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钱不够,松延动力跟赛道头部玩家比,资金体量依然有差距,所以一直处于缺钱的压力中。“最开始没有人愿意投我们,是我的父母还有合伙人凑了一笔启动经费。缺少经费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困扰我们,但也是鞭策我们的动力,我们要快速实现商业化,实现正向现金流。”姜哲源表示道。
产业资本无疑是最适合投人形机器人的。比如智元机器人背后,有腾讯、上汽、北汽这样的巨头撑腰,商业化路子走得顺风顺水。一方面产业资本子弹更加宽裕,在资金上的支持会更多;另一方面,有了产业资本的撑腰,人形机器人其商业化的路径能被更好地辅助探索,毕竟人形机器人地最终路线不是成为装饰品,而是应用到人类各个产业中去。一旦做成后,仅来自产业资本股东方的需求可能就创造出几万台机器人的销量。这样来说,产业资本在这方面可以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更多的试验空间。
但松延动力投资人名单里却没大牌产业资本的身影。这直接导致它们在工业、服务、医疗等领域的落地,步子迈得磕磕绊绊。没产业资本背书,怎么能让市场信服?人们会反过来思考,未来大概率会先应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资本都看不上你,是不是证明你的企业自身发展空间也受限制呢?
面对外界的诸多问题,其技术则是给松延动力们点亮的一盏明灯。
作为创始人的姜哲源心里很清楚,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松延动力要想就得赶紧让产品“站稳脚跟”。所以在3月,松延动力一口气发布了两款机器人:一款是上文中提到的N2,另一款是升级版的E1。N2身高1.2米,体重才30公斤,灵活得能后空翻,价格还压到了3.99万。比起市面上动辄9.9万、10.8万的竞品,这价格确实够“亲民”。姜哲源在采访里表示:“我们成本控制得死死的,3.99万照样能赚钱。”这话听着挺硬气,可背后藏着多少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以下为姜哲源在昨日马拉松大赛结束后回答媒体“人形机器人售价能控制在3.99万元起,秘诀为何?”问题时的答复。
“我们的价格大约是同行类似尺寸机器人的1/5。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电池本身无非是一些镍钴锰磷锂,从原料的单价看,电池成本根本不高。人形机器人也一样,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铝铁钢,还有芯片、磁钢、铜线,按克来算,成本也很低。关键的成本在工艺上,当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一般都用数控机床来做。如果用压铸或者注塑的方式,优化工艺成本,总成本将显著降低,机器人就能按斤卖。”
两款新机器人的出圈和这次在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取得的成功让外界再一次看到了其先进的技术,这或许对未来的资金支持有很大帮助。
机器人行业如今火热得如同夏日里的大铁锅,投资人担心错过优质项目,创业者则害怕落后于人。星海图的创始人赵行提到,去年投资人还犹豫不决,今年却变成了“赶紧投,晚了就没机会了”。松延动力赶上了这波热潮,但同时也可能要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姜哲源需要在有限的资金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投入研发,又要推进量产,还得留出资金来发放工资。未来的道路还需要这个年轻的团队继续去探索。而姜哲源明显对此充满信心。“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有很多98、99、00后。新人刚起步会慢一些,但要相信年轻人、相信创造力、相信个人成长性和上限。”
困在A轮里,人形机器人赛道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生死竞速
这次的马拉松比赛无疑会为人形机器人赛道再添一把火,但是透过繁华的景象,可以发现更多潜藏在深渊下的暗礁。
在融资中,当企业的估值已经达到高位,但自身量产进度不达预期,企业便会通过多次“+轮”融资补足资金,迟迟无法进入下一轮融资。而这是目前市面上大多人形机器人最直白的写照。
以松延动力为例,早在去年3月就进入A,到现在已完成4次A轮系列融资,在A轮阶段“长跑”达13个月。目前松延动力已累计完成五次融资,但却仍未迈入B轮大门。
松延动力不是个例,2022年以来成立的13家明星机器人公司普遍呈现“单一轮次里徘徊”的融资特征。数据显示,这13家企业在进入B轮融资前已经历多次融资,除智元机器人在A轮里融了6次挺进B轮外,还有6家徘徊在A轮阶段尚未晋级至B轮,另有6家至少完成三次融资的企业,还在更早期的天使轮和Pre-A轮徘徊。目前市面上唯有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挺过了A轮的生死线。
长久困在A轮,也导致资金压力成为悬在松延动力等其他企业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必须尽快进入商业化是所有人的共识。
而朱啸虎给人形机器人泼冷水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此,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技术成本高,动辄数十万元的产品,远超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二是落地场景模糊,缺乏真实的市场基础。
在行业一片喧嚣之际,朱啸虎的质疑显得尤为尖锐,直指行业痛点:以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价格来看,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而企业所设想的市场需求也尚未真正有效落地。商业化应用场景尚不清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这些却吸引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在众说纷纭的时刻,有声音提出不同观点,对行业泡沫发出预警,这对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但是,要知道泡沫是每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会经历泡沫期,到泡沫破裂,再到大浪淘沙,才能淘出真正优质、有长期竞争力、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如果一个行业是长期正确的,一定会符合S曲线的发展过程。比如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Google、字节、美团、阿里就随第二波浪潮发展起来了,人形机器人也会面临类似的曲线。真正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不只需要烧钱做研发,也需要去挣钱,来自我造血,实现正向现金流。未来,这些泡沫早晚就会被“挤掉”,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支撑下,依旧市场潜力巨大。
所以从另一层面来说,人形机器人的泡沫也是发展的“润滑剂”。
对于投资而言,有时候“纸上谈兵”也并非全然无益。泡沫背后往往蕴含着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的所有行动都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的一种“赌注”,是对那个逐渐清晰的“新质生产力”未来的押注。技术革命的浪潮永不停歇,过度担忧泡沫反而可能阻碍前行的步伐。在产业洗牌期,只有那些坚守技术本质、深耕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才能够成功穿越周期,实现长远发展。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长坡厚雪,留在牌桌上才能看到更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