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距离全面应用,还有多远?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10月11日,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亮相。在发布会现场,该机器人不断与观众互动,它既可以依照指示将桌上物品递给面前的观众,也可以挥手或竖起大拇指向观众致意。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规模生产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成本将在2-3万美元之间,计划从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并首先在特斯拉工厂投用。实际上,在今年6月,二代Optimus已经在特斯拉工厂尝试“打工”,其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可以模仿人类操作,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

将机器人应用在工业领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那么,距离工业机器人的全面应用,还有多远?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我国作为连续11年蝉联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不仅见证了这一领域的迅猛发展,更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成绩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从2017年到2022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平均增长了13%,其中2022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290,258台,成为全球安装量最大的市场。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崛起,也体现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技术进步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日益完善。同时,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也在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的进口均价由2019年的16.23万元/台逐渐下降至2022年的8.52万元/台,极具性价比。

然而,尽管工业机器人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但要实现其全面应用,仍面临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但在一些复杂或特定环境下,其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需要高精度、高灵活性和高可靠性的场合,工业机器人需要更加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算法支持。工业机器人在与人类协同工作时,如何确保安全性和效率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工业机器人全面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业机器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障产品质量,但其高昂的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仍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虽然工业机器人的价格相比之前已经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对于企业来讲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成本压力较大。因此,如何降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提高其性价比,以吸引更多企业采用,是当前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带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机会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迎来其全面应用将指日可待,从而不断推动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