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艺术探索,永不消逝的电波精神

“舞剧开创了中国舞剧的新范式,舞剧电影再次开创了中国艺术电影的新范式。”作为舞剧编剧,罗怀臻在观影后对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创新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于6月15日进行世界首映,揭幕今年的光影盛宴。6月18日,该片在全国公映。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由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的上海歌舞团原创同名舞剧,原班舞蹈演员倾情出演,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红色文化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2024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既是向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先烈致敬,也表达了电影主创以创新赋能拓展红色“电波”IP影响力的诚意。

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成为影响力极其广泛的中国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编导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首演即一炮打响,至今已演出超600场,成为上海出品的代表性精品力作。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此次,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推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采用了部分电影叙事手法的舞剧”变成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度焕新故事表达。

导演通过拆解、重构了舞台版本的“电波”,用丰富的电影视听手法,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拍摄融合在一起,让几重空间、几条线相互交叠。

作为一部脱胎于舞剧的电影,最大的挑战是,演员全程都不说话,相当于拍了一部“默片”,导演郑大圣说:“演员不说话,我们的光影得说话,镜头得说话,效果得说话,所以也是想借这样的一个创作的机会做一番实验。”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这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往习惯了用夸张的身体表现情绪的舞蹈演员,需要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传递更生活化的真实感。

主演朱洁静说,“在舞台上你可以更肆意自由地用你的身体去说话,但是在镜头里面我觉得很难的就是当你身体在用力的时候,你的表情还要像在生活一样那么自然,所以影视跟舞台还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确实是跨了这个界去到一个新的领域。”

不同于舞剧的全景式展现,电影可以给到细微的特写画面,强调一些在舞台上难以被观众捕捉到的信息。此次舞剧版中,李侠和兰芬的告别时,彼此用手指敲下相互表白的摩斯电码,对比舞台上更明显的大动作,“这样细微的处理让那个诀别的瞬间变得非常细腻、特别深长,成了最让人回味的那一瞬间”。

作为一部舞剧电影,在片中,观众也能看到许多导演有意打破第四堵墙的操作——在保留舞台表演的主体呈现外,影片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插于虚与实之间。电影中有不少镜头出现了舞蹈演员和观众席同框的画面,在郑大圣看来,这样的机位选择,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传奇故事不是一个隔绝在历史中的传说,而是能与今天的观众直接地关联”。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近年来,上海出品的不少戏曲被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再创作,舞剧电影的创新,对于两种艺术形式的交融和探索都带来新的可能性。未来,通过更多影视导演的介入,这种跨界的融合与互通,会给中国的舞台市场增添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电影到舞剧再到舞剧电影的艺术探索,是艺术工作者回归初心、付诸匠心,用文艺创作接力传承红色文化,赓续永不消逝的电波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