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翰墨流香——《书画里的中国》穿行于浓缩的传统文化之中

原创 王禹

唐朝为什么会流行女扮男装?《清明上河图》中一共有多少人,又透视出哪些不为人知的社会危机?颜真卿为何被称为“颜平原”?“唐代女团”到底美在哪儿?……

最近一段时间,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悄然走红,节目在“书画、人、故事”的构架体系下,穿行于古刹万寿寺,“穿越”在书画之间,不经意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空间的“古今对话”。

难能可贵的是,节目没有拘泥于书画本身,而是给予“意”的自由表达,通过“访谈+情景还原+3D复现+品茗”的多元呈现,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相遇。

随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中国书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致。细细品来,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仿佛打开一扇窗,将这份书画之美融彻于观众心中,有着钟灵毓秀之感。

传递向新而行的文化力量

书画,对于国人来讲代表什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但“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为我们揭开了书画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书画寄情于画境,融情于笔墨,这里有情真意切,有铮铮傲骨,更有着超越于文字的家国情怀。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书画”小众且“沉闷”,尤其是在当前喧嚣的电视生态之下,仿佛是远离年轻受众的的选题。

那么,如何让节目受到关注呢?通俗的讲,就是要讲好故事。

西晋陆机曾在《文赋》中以“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来形容文章在有限篇幅里可容纳无限事理,而宏大思想则来自小小寸心。

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则有其韵味,方寸间一览千年。

节目在“茶画会”主人著名演员王刚的引领下,为观众呈现了《早春图》中的飞鸟灵动,溪水潺潺;《兰亭集序》中的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还有《千里江山图》的层峦叠嶂、宏伟雄壮;和《上阳台帖》中的“山高水长”……

更为重要的是,节目以史为脉络,以书画为依托,梳理上至千年下至百年的书画之精神、之气语、之意境以及背后的奥秘,探寻画家、书法家的家国情怀到思想之构成,不禁让人追古溯今。

比如,节目第九期中谈及苏轼,既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奈,还有《黄州寒食诗帖》中“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之悲切。但其留下的不朽名篇《赤壁赋》,则尽显达观的人生境界,同时告诫后人,如身处逆境仍要豁达、乐观、自信。

再如,第八期中探寻《清明上河图》北宋汴京繁华盛景的背后,则通过细微之处将繁华面纱下的弊端揭露无疑,此画笔触含蓄,也为后人留下任何时候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每一幅传世画作,都是来自过去的信使,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对书画作品的表述突破了以往的浅表影像传递注重文化与历史双重建构的深度表达,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码古画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典故等知识,让书画成为“现在时”并变得可触可感,并传递出在新时代向新而行的重要文化力量,格局之大,奠定了其文化综艺的全新样本。

多元呈现与具象表达让书画“活”起来

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完美表达,神气的灵活运用,气语的收放自如和笔墨的留白之道。而文化综艺的最高境界则是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考以及多元化的表达。

不得不说,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在多元化的表达上有其独到之处。

节目最亮眼之处就是真正实现了让书画“活”起来。

观众惊喜的发现,《早春图》中再现“船在画中游”,犹如走进初春的大山人家;佘诗曼竟与《虢国夫人游春图》跨时空“同框”;而《宫乐图》中的唐朝仕女们则在倾情演奏着,嘉宾吴宣仪更是成为“画中人”……

在此基础上,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让嘉宾与观众一起走进画里近距离感受传奇名作细节,同时由明星嘉宾演绎复现相关历史故事,无论是王刚用山东方言和普通话还原萧翼与《兰亭序》收藏者辩才和尚的对话;或是演员王艳在《洛神赋图》中摇身变成“洛神”;以及于朦胧在《竹林七贤图》中化身竹林七贤嵇康;再如歌唱家阎维文从《萧翼赚兰亭图》中缓缓走出,这样的创新性呈现在每期节目中都会给观众带来惊喜,让节目有了返璞归真的真实感和融入感。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节目组将“活态化”作为文化遗产演示的内容生产策略3D复现等技术的纯熟运用,使书画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书画再现曾经的真实场景,明星成为书画“第二次生命”的见证者,从而拉近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说到此,不得不说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对传统文化外延的有效链接,新技术赋予了节目更多的灵性和互动体验,而中国茶的巧妙加入成为节目的又一个倾情之处。

茶与书画,本就是天作之合,自古以来,以茶为主题的书画层出不穷,文人墨客借茶写人、叙物、抒情,可以说,茶历史文化与书画相互融合,有着不可忽视的契合性和难以分割的关联性。节目第四期专以“茶画”为题,在《萧翼赚兰亭图》《苦笋贴》等著名“茶”作中探寻不同时代的“茶颜悦色”,而中茶作为独家冠名商,更是研发了融合《早春图》元素的定制版产品——中茶大红印“传世之作”,想来也是看到了文化IP对产品的正向引导作用。

节目的开播同样受到书画界的高度关注。九十高龄的书坛泰斗沈鹏欣然出任节目总顾问并为节目题写片名。在节目开播前,沈鹏与嘉宾曾来德共同书写首期节目主题“生机”,并遍邀百名知名书法家共同为节目开播共创“生机”,在节目开播之初就在书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此之外,每期节目结尾“题字”环节都请来了像胡抗美、刘洪彪、陈振濂、曾来德、张旭光、邱振中等当代书法名家,从专业角度为大众解读经典美学对节目立意进行拔高,体现书画界对于专业性的认可。而作为节目的“主人”王刚,在节目之外每周都会发布一支“书画刚入门”的小视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众普及书画入门小知识。既照顾垂类受众的需求又满足了普通观众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考虑十分周全。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催生了不同文化特色与个性的书画精品,而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多元化的节目呈现与话语表达,则为观众提供了多层次的文化体验,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与微博进行深度合作,面向大众在微博上开展#我的中国书画故事#书画创作征集活动,引发近200人参与,优秀作品还在节目结尾上屏展示,更是激发大众的创作热情。

价值引领再塑主流媒体担当

严格来讲,如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这样的文化节目并不鲜见,但节目凭借对电视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引领进行的有益探索,把传统文化节目推向新的高度。

节目紧紧抓住“年轻化”这一关键词,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事手法,将书画背后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年轻观众,让人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更让普通人能够看懂、读懂书画,并领略到书画里面的文化精华。

镜头下的书画,成为了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不仅给予了年轻观众另一视角观察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同时也赋予了当代青年以历史为鉴不断奋斗的温暖注脚。

对此,不得不说起北京卫视多年来对年轻态、多样化的主旋律内容布局,不仅体现了其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同时通过有情怀的表达,呈现出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性叙述。从《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再至《书画里的中国》,北京卫视立足于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

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成为又一个文化节目新的样板,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关注、热爱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中,这也正是节目的创办初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