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临床相的神经症,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种强迫尖锐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自于自我,但又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或多余,但自我无法摆脱。
许多人都认为强迫症就是一种反复的去做一件没有必要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自己也知道,但是控制不住。其实不然,强迫症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强迫观念,另外一种是强迫行为,两种虽都属于强迫症范畴之内,但其体现出的方式是有区别,在治疗上更应该区别对待。
强迫观念是单一性的,而强迫行为是双重性的,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特别是强迫观念的产生,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认同这是强迫症,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患有强迫观念的人耽误了治疗,焦虑和痛苦一直陪伴着他,而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强迫症。
研究学者认为:如果在某段时间反复而持久的经历某些侵扰和不恰当的观念冲动,或是想象造成显著的焦虑或痛苦,而这些观念的冲动或是想象,不仅仅是针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过分担忧,患者努力忽略或者压制这些观念、冲动或是想象,或是用其他想法或行动来压制,而患者还是认识到这些强迫性的观念、冲动或是想象都是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受侵扰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被视为强迫观念。
01、强迫观念
其实强迫观念就是一种冲动或是想象,患者常有某种冲动去做某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恰恰是非理性的,或丧失道德的,强烈的控制自己不要去做,压制这种冲动。而在某些想象当中更是离奇,常是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出现在想象中,也有可能这种想象是自己的一种需求或渴望,但又怕这些事情出现对自己造成伤害。不论是冲动和想象,总能在一定时间或情景内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性的观念。
例如:在读大二的A女学生自诉,每当我上课的时候,只要旁边坐着男生,我就害怕他突然间伸出手,摸我身体的某一部位,这种恐惧的感觉经常出现,但直到下课,旁边坐的男生,连看我一眼都没看,我又感到很失落。
有时我坐公车的时候,如果旁边坐着一位男士,而且长的非常帅气,我就会出现一种冲动,想伸出手去摸他,似乎在找一种感觉,我用一只手抓住另外一只手,使劲按在腿上,生怕我冲动的伸出手去摸他,当然我没有伸出手去摸他,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想象,真希望他伸出手来摸我,想体验一下是什么滋味儿。
有的时候我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帅小伙,我立刻就紧张起来,赶紧把手放在胸前,就怕他突然间伸出手摸我的胸,可是当人家过去了以后,我又后悔,摸就摸呗,挺帅的小伙,无所谓,为什么要把手挡住胸前呢?自己倒责备自己。
我还有一种可怕的想法,每当我回到家,站在我们家24层的阳台上,我就有想往下跳的冲动,老在想如果真的跳下去是一种什么感觉,当然,我不是想自杀,我是有种冲动的感觉,而我根本不可能跳,我更明白,如果跳下去一定会摔死,我这种冲动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小结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强迫症中的强迫观念与反强迫的观念都有体现,但有时出现的强迫观念是反向的,在强迫观念的基础上,反强迫观念与强迫观念又有一些相吻合,虽然主观意识上不愿意这件事情发生,但其意愿上又出现了愿意这样事情发生,目的是想体验一下感觉。
强迫观念所体现的最主要表现是自我冲,但这种自我冲动所要产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自控的,也就是说只是想法,行为上根本就发生不了,另外一种想象,也是想达到自我需求的目的,而往往是达不到的,也是发生不了,不论是强迫观念,还是反强迫观念,所形成最终想达到的目的,都没有发生,这也是内心产生矛盾的主要纠结。
在这种强迫观念的体现中,我们能够看到恐惧症的身影,这一点儿是非常正确的,几乎所有的强迫症中都带有害怕或恐惧概念的存在,也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强迫中所形成的因素,基本上都带有害怕或恐惧的因素存在,但它与恐惧症也存在着思维和观念上的不同,虽有部分症状重叠,但从环境和因素所形成的恐惧思维是不一样的。
A女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知道害怕和恐惧是自己的冲动所带来的行为是不好的,所盼望所出现的对方行为出现也是不好的,这只是从情理和道德方面来论的,但是A女学生所要得到这些,是因为他的内心渴望和需求而产生观念上的冲突和想象。
强迫与反强迫观念的冲突,必定给患者带来痛苦,不想要,又想要,想要又得不到,也就根本达不到满足感,甚至有些患者有要求被性侵的冲动,特别是青春期以后到30岁以前的患者,常出现这种强迫性冲动,这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需求所造成的。在一次研究者的调查中发现,带有性内容冲动的强迫症患者占32%,侵犯性冲动占50%,这个比例在强迫症患者当中确实很高。
所以,强迫观念的产生有时很可怕甚至是恐怖,虽然不能自我控制,但他没有行为上的出现,只是内在的循环性意识思维,当然也是非常痛苦的,这也是一种焦虑过度的表现,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障碍,自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生活和工作,虽然没有行为上的体现,但是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研究学者认为:患者如果感到被迫作为强迫思维,反应或是应该执行僵硬的规则,而进行反复的行为,如洗手、排序、核对等,或是精神活动,如记数、默默的重复单词等,这些行为和精神活动目的在于防止或者减轻痛苦,或者是预防某些可怕的事件和情景,然而这些行为和精神活动与他们所要达到目的与实际没有关联,或者明显过度,被视为强迫行为。
02、强迫行为
患者一般表现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复不停的做,也知道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在擦洗一面窗户的时候,老是感觉不干净,反复不停的擦,而实际已经很干净了,也就是说患者强迫自己反复去体现这一擦洗行为,也知道没有这个必要,而产生了一种反强迫意识,想停止这种行为,但是又控制不住,还要去做,强迫性思维与反强迫性思维之间产生了冲突,这两种思维都系于自我而造成痛苦。
例如:C女士在家收拾卫生时,将每件家具都用毛巾擦拭几遍,甚至十几遍也感觉没有擦干净,家里的所有用具基本上都需要每天清洗一遍或两遍,打开衣柜你会发现,所有的衣服上都有编号,星期一穿什么衣服?一直到星期日穿什么衣服?排列非常整齐的挂在衣柜里,C女士对任何事物调理性非常强,就是喜欢干净整洁。
她的家里可以说是一尘不染都不为过,有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到,家里已经很干净了,这样做是很过分,更没有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下班以后,还要收拾卫生,所以感觉这一天真是身心疲惫到了极度,可是还是看不惯家里有一点儿的凌乱,就是再累,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凌乱之处收拾好,自己也感觉到非常的痛苦,可是又无法自控,一天一天就怎么过去,自己说,只要看到家里有一点儿不干净,心里就特别烦乱甚至头痛。
小结
C女士,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患有洁癖症了,而洁癖症就是强迫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表现,他产生了强迫观念并且形成了强迫行为,而关键就是家里必须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而行为就是不断的消耗体力去擦洗收拾家里的物品。
在强迫症患者当中,患有表现为清洁、洗手或者检查行为的比较多,C女士主要表现在清洁上,其因素也是由害怕和恐惧产生的,主要是怕家里的物品上由于不干净而产生病菌造成不安全的感觉,当然也有害怕,同事突然到家里造访,感觉家里非常凌乱,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但同时也会出现害怕同事来,会把家里弄乱弄脏的恐惧,所以强迫自己去不断的擦洗收拾卫生,以达到自己的心理满足。
而强迫观念与强迫思维,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只有强迫思维的产生才有强迫行为的体现,但是强迫思维的产生往往是单一的,而强迫性行为是有强迫性观念和行为而组成的,强迫性行为的体现是非常泛化的,他不仅包括洗手、清洁、储藏、重复等,更有一些隐秘的强迫行为体现,这些隐秘性的强迫行为,主要出现在生理方面,特别是性行为方面,由于过分的强迫清洁而导致不孕的患者大有人在。
所以,在强迫行为的体现当中的患者还是占多数,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躯体上的障碍,表现为非自主性肢体动作的痉挛障碍或非自主性出声经常出现,而这些肢体动作是强迫性的非正常的体现,较为严重的强迫症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恐惧或抑郁症状的出现,这在许多病例已经得到证实。
03、结语
在临床上发现,就向焦虑障碍的那样,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表现可轻可重,并非持续性的,一个人的思维偶尔出现某些强迫症状,例如:侵扰或者奇怪的念头并非很不寻常,许多人都会有奇怪的与性有关的具有侵犯性的想法,尤其是我们感到厌倦和疲惫的时候,会胡思乱想,特别是女生容易出现这种想象。
强迫观念的产生可以维持在意识思维当中去体现,虽然主体出现了害怕和恐惧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是患者本身在观念中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思维,具有强迫因素存在,也有反强迫因素存在,但同时在反强迫因素的基础上存在的接纳意识的体现,而强迫观念的冲动,也是自我主观意识而形成的,这也是与恐惧症的最大区别。
不论是强迫观念,还是强迫行为,都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困扰,强迫观念是意识思维循环式的干扰患者。而强迫行为是强迫观念形成的意识思维所产生的行为体现,是重复性的消耗体力多余的形式,更是无功之劳,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患者能够达到内心的满足感,但久而久之会使患者感到身心疲惫和焦虑痛苦。
总之,强迫症是困扰许多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的神经疾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心因性的因素,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让这一疾病很难治愈,特别是强迫观念的产生,是意识思维当中所形成的冲动和想象,真正想达到自我控制,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任何人的思维都没有固定区域而是泛化的,可以说你想想什么,你就可以想什么,但是有一点,你所想的事或人对你的生活和工作学习都没有什么影响,行为体现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没有冲破道德底线,自我感觉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没有痛苦的感觉,维持现状也不妨是一个好的办法。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治疗手段,对强迫症的治疗确实效果有限,有些患者,虽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但主要是靠自己的意志来克服自己以前旧的学习方法,而重新学习新的方法,也只是改变了过去部分强迫观念和行为症状,完全能够达到治愈的病例很少。
本文由5分钟心理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