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玄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效抵抗,日本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为了方便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日本人按计划成立了伪满洲国。谁来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呢?思来想去,最适合的人选莫过于溥仪。
1912年初,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之下,清王室接受了袁世凯的条件,袁世凯给出了《清室优待条件》,隆裕太后则同意大清皇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走入历史。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溥仪和他的小朝廷仍旧可以住在紫禁城里面,袁世凯按期拨给他们巨额生活费。
然而,袁世凯死后,溥仪的小朝廷就失去了最稳定的靠山。后来的当政者,根本不把紫禁城里的这个小朝廷放在眼睛里,不但克扣生活费,而且时不时还会敲诈他们一笔。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生活一下子就跌倒了谷底。虽然当时民国政府仍旧承诺每年给溥仪50万元生活费,但是由于民国政权动荡不安,各个政要也不把溥仪放在眼里,这笔钱往往很难如数领到。被赶出紫禁城后,溥仪首次领生活费,就只领到了8400元,相比于50万的规定,简直少得可怜。
当日本人在天津找到溥仪,跟他进行接触,说明想“请”他前往东北担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时候,溥仪很爽快地答应了。
日本人于是紧锣密鼓地策划溥仪“出走”。
溥仪即将前往东北任“皇帝”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国民政府得到消息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极力想要阻止溥仪前往东北。国民政府一面派出间谍,对溥仪的住所进行监视,一面又派出监察院委员高友唐前往天津溥仪寓所,劝说溥仪拒绝日本人的提议。高友唐先是说了一通民族大义等大道理,又说日本人狼子野心,巧言令色,千万不能上日本人的当。但是,这些都没能说服溥仪。当时溥仪已经25岁了(溥仪生于1906年),是个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青年人了。高友唐见民族大义这一套对溥仪没有用,又提出,只要溥仪放弃和日本人合作,清政府可以恢复当年隆裕太后和袁世凯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里面规定的一切费用,国民政府都如数拨付。没想到,不提还罢,一提到这个《清室优待条件》,年轻的溥仪就情绪激动,他气愤地对高友唐说:“国民政府早干什么去了?优待条件废了多少年,孙殿英渎犯了我的祖陵,连管也没有管,现在是怕我出去丢蒋介石他们的人吧,这才想起来优待,我这个人是不受什么优待的!”
溥仪为何这么气愤呢?原来,当初谈好的优待条件,后来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有学者统计过,“从1912年至1924年这13年间,民国政府应拨给逊清皇室优待岁费5200(两)元,而所欠的优待岁费为3198万余两(元),欠付率为61.5%。也就是说,民国政府的拨付率只有38.5%,不及四成。”如此巨额欠账,让小皇帝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年轻的溥仪看着身边的亲戚兼“大臣”卑躬屈膝地在民国要员间“讨生活费”的情景,心里自然不好受。在他的心目中,大清是他“让”出来的,民国政府有什么资格克扣当初议定好的优待费?
紫禁城的小朝廷不但不能如数领到生活费,反而还经常被民国的要员“敲诈”。
《绍英日记》记载,冯国璋竞选总统的时候,曾向皇室“借款”300万元作为竞选费。说是“借”,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敲诈,你不出钱,等他上台后,有的是办法收拾。也是《绍英日记》记载,民国陆军中将蒋雁行曾联合部分议员,敲诈“紫禁城的小皇室”,他们提出,以不提议取消优待条件为交换,要求皇室支付150万元费用。堂堂皇室,沦落到被人敲诈勒索的地步,真可谓是“昔为刀俎,今为鱼肉”。这种情形,身为“皇帝”的溥仪,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屈辱。
另外,冯玉祥不遵守《清室优待条件》,用武力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孙殿英挖了慈禧的墓地,这些都让溥仪对民国政府失去了信心。
高友唐劝说无效后,国民政府采取了曲线策略。1931年11月10日,民国政府财政部长、代理外交部长宋子文接见了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庄士敦和溥仪相处多年,两人关系密切。宋子文和庄士敦见面后,宋子文告诉庄士敦,溥仪处于危险中,他希望庄士敦前往天津,劝说溥仪不要去东北投靠日本人。宋子文以为庄士敦会答应。没想到,庄士敦一点面子都不给,当面就给拒绝了。
此后,张学良等人也劝说庄士敦,请他阻止溥仪前往东北。但是,庄士敦竟坚定地和溥仪“穿一条裤子”,他根本不信任国民政府,对他们的提议均当面拒绝。
后来,在日本人的精心策划下,在溥仪的配合之下,溥仪和他的随从们成功逃出天津,前往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其实,若放眼中国古代历史,晚清改朝换代,是最为和平的了。以往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血雨腥风?哪一次改朝换代,皇室能够安然无恙?溥仪能够安然无恙地活着,一方面是时代的进步,一方面也是民国政府对他的真正优待。而溥仪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一心与日本人合作,其行径令人鄙视。日本投降后,他成了战犯,也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