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印度空战与印度选情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当地时间2月27日清晨,印度和巴基斯坦空军间爆发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空战,令南亚次大陆紧张局势骤然加剧。

由于此次空战发生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地缘政治死敌和“准核国家”间,加上今年5月印度将举行联邦选举,人们对空战本身及其前因后果,都予以特别关注。

真真假假的空战

空战的消息最先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最初的版本源于印度网友,称“印军战机张网以待,巴方枭龙释放干扰弹落荒而逃”,一些中国军事自媒体以此为本,推出了多条标题诱人的热帖。

但旋即有消息称“一架印度苏-30MKI被击落”,稍后有人根据自称“巴基斯坦空军”的社交网络号(后证实其实是军迷ID)所发布消息,传出击落印度战机的是中国/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斗机,令牵头研发这种战机的中国成飞旗下上市股票在6分钟内全部涨停,以至于本身从事与飞机完全无关主业的“成都集成”不得不主动发布声明提示风险。

随后各种消息莫衷一是:亲巴基斯坦的消息称“击落两架印度战斗机,其中一架为米格-21,一架米-17救援直升机坠毁”,俘获两名(一说四名)印度飞行员;印度军方否认有军机被击落,而印度报纸则宣称“击落巴方一架F-16战斗机”。

稍晚出场的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少将加富尔(Asif Ghafoor)代表官方宣布,巴基斯坦2月27日共击落两架“飞越有争议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印度军用飞机”,其中一架坠毁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另一架坠毁于印控境内。加富尔同时否认了巴方F-16被击落的消息,称“当天无该型战斗机升空参战”。

稍后印度军方隐晦地承认有一架米格-21战斗机在巴境内坠毁,但仍坚持声称击落一架巴F-16战斗机。

此后不久,曾任“枭龙”项目巴方总监的空军少将拉蒂夫(Shahid Latif)在社交网络上宣布“是枭龙击落了印度战斗机”,于此同时各种真真假假的照片、视频也填塞着网络各个角落。

战场上夸胜讳败是常态,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这方面的“黑历史”都不短,那么围绕这次空战本身,哪些消息是可信的?

印度方面声称“击落巴基斯坦F-16”的消息恐怕没有太多真实性:这条消息最早见诸印度媒体,随后由印度外交部而非军方通过一则声明宣布,声明中更声称F-16系由印度版米格-21“野牛”击落,“赌气”成分过于明显。印方宣称F-16在“印度领空”被击落,却拿不出击落巴基斯坦战机的任何物证、视频或照片证明,恐怕只能是空嘴白牙,口说无凭。

巴基斯坦一共分两次进口F-16战斗机76架(一说84架),分别编入第5、第9、第11、第19.、第41等飞行中队或划归第38战斗机联队直属,基地位于远离战区的雅各布阿巴德(信德省,Shahbaz空军基地)、特达(信德省,Bholari空军基地)、萨戈达(旁遮普省,Mushaf空军基地),且和战区分属不同的空军军区(阿扎德和克什米尔属于北方空军司令部,而上述基地和飞行中队均属于南方和中央两个空军司令部),于情于理,它们参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许多消息来源表明,美国不愿意巴基斯坦将F-16用于对付印度,并施加了一些技术限制,巴方在援助和后续装备提供、保障方面有求于美国,恐不敢违拗其意,且习惯上巴也不太愿意把珍贵的F-16靠前部署,以免在基地上遭遇意外。

稍后印方宣称捡获1枚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残骸,但残骸上遗留的合同号“货不对板”,而另一些亲印度流媒体散布的所谓“F-16B80269号在巴基斯坦战斗机坠毁视频”则更莫名其妙——稍有军事常识者都清楚,F-16A/B型只能发射“响尾蛇”之类红外近程格斗导弹,不能发射中程导弹。

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有两个空军基地,分别是卡姆拉的Minhas空军基地和米安瓦利的MM Alam空军基地,其中前者为作战基地,部署有第37战术空军联队,下辖主力作战中队为第14和第16中队,都装备“枭龙”战斗机,后者为战斗/训练基地,主要装备K8和F7P系列战斗/教练机。此外位于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白沙瓦的Peshawar空军基地部署有第36战术空军联队,下属的第26中队也装备“枭龙”(另一个第17中队装备F7PG),该基地及其常驻飞行部队也属北方空军司令部,从航程和指挥体系看便于支援战区。

因此,倘若印度战机确实系被巴基斯坦空军战斗机所击落,则“立功战机”恐只能是“枭龙”或F-7P系列,无论如何成飞都可以自豪一把。当然,鉴于印度斯坦飞机公司所造、修米格-21“野牛”长长的事故纪录,它也并不排除自行坠毁的可能,但残骸和飞行员都落入巴控区,这就百口莫辩了。

巴方消息称,印度飞机一架坠毁于Azad Jammu,即巴控的查谟地区,飞行员阿比南德.瓦塔曼中校(Abhinandan Varthaman)被俘,根据视频中瓦塔曼自己的叙述,他的军号27981,据查属于印度空军51中队,他本人即中队长,第51中队部署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空军基地,全部装备米格-21“野牛”战斗机。和巴基斯坦一样,印度在一线也尽量部署航程短、价格便宜的旧式战斗机,如果空战系巴方战斗机入境“钓鱼”、印度前线战斗机迅速反击中计而发生,则印方很可能只来得及出动这些靠前部署的“野牛”,巴方并没有机会击落“慢半拍”的苏-30MKI。

“兵不厌诈”,巴方的消息同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除了“击落两架”很可能不确(“击落苏-30MKI”并非官方宣布),流出的“庆功视频”也“水分百出”:那个“欢呼庆功”的视频系第11飞行中队所拍摄,这个中队是巴基斯坦最早(1983年)装备F-16的中队,且部署在远离战区、隶属南方空军司令部的雅各布阿巴德Shahbaz空军基地,并非参战部队——很显然,那个被网民和某些网络自媒体哄传为“击落敌机战斗英雄”的飞行员哈桑,也只是个被“摆拍”的“酱油众”。

这或许并非无心之失,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保密举措——因为巴基斯坦军方有这样做的“前科”。

其实“枭龙”并非如许多军迷所言,是第一次在实战中击落敌机:2017年6月21日,巴基斯坦空军“枭龙”战斗机在俾路支省上空(巴基斯坦边境内49公里)击落一架伊朗“见证者129”型无人机,当时巴基斯坦媒体报道称,参战的为空军第14中队,使用“霹雳-5 EII”导弹。

如前所述,第14中队部署在巴控克什米尔的卡姆拉空军基地,装备“枭龙”,隶属于北方空军司令部下属第33战术空军联队——于是问题来了,巴基斯坦-伊朗边界位于南部空军司令部管辖范围,第14中队怎可能越俎代庖?

很显然,击落无人机的可能是部署在卡拉奇的第2中队或部署在奎达的第28中队,它们也都装备“枭龙”。当时巴方报道“张冠李戴”,恐系出于保密考量。

照此类推,此次明明是北方空军司令部属下部队、战机立功,却偏偏任由南方“人马”上镜出风头,恐怕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印巴是老冤家了,来日方长,可不是一锤子买卖,悠着点有好处。

当地时间3月1日,巴基斯坦释放了被俘印度飞行员瓦塔曼中校,后者在国际媒体面前否认击落过敌机,自此印方“击落F-16”的喧嚣趋于平静,甚至可说不了了之。

历史积怨与现实选情

稍稍知晓南亚次大陆历史和地缘政治常识者,都多少明白巴印双方的历史积怨。

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原本由克什米尔大公统治,大公本人是印度教徒,但该地区居民却多为穆斯林。1947年英国迫于形势允许印度独立,却一手炮制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原本直属英属印度总督的各王公领地可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公选择加入印度,引发境内穆斯林不满,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爆发和印度-巴基斯坦的长期对立。

自那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间爆发了3次大规模战争(1947、1965、1971),其中两次的主战场在克什米尔地区。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以来,印度已不再越境对巴基斯坦发动空袭,双方的大规模“热战”在此之后、尤其双方都自行宣布为核国家之后趋于沉寂。

但“大打”停了,“小打”却持续不断,且有些“小打”实际上一点也不小,如自1999年爆发的锡亚琴冰川炮战,双方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缠斗数年,死亡人数至少在1000人以上。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源于克什米尔的反印度组织开始频繁对印度境内目标实施武装袭击,尤以2000年成立的“穆罕默德军”(Jaish e-Mohammed)最为活跃,该组织2001年袭击了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立法议会,2001年袭击了印度议会,2016年袭击了印度帕坦科特空军基地和马扎里沙里夫印度联邦政府特派团。今年2月14日,“穆罕默德军”在查谟和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县对一个印度准军事部队(CRPF)巡逻车队发动自杀性袭击,造成41死(除自杀袭击者外都是CRPF成员)35伤的严重后果。

这次袭击,是1989年以来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官方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自印巴分治以来,印度在原本地狭人稀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部署了60万武装人员,是这里成为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尽管如此武装袭击却愈演愈烈,印度官方所称的“恐怖袭击事件”2014年发生222起,2018年则高达614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对此印方多次指责巴基斯坦官方、军方是“幕后黑手”,而巴方则断然否认。

2月24日,印度空军经过精心策划,派遣战机越境轰炸了巴控区自己所宣称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宣称“炸死200恐怖分子”。按照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CERI)研究主管贾弗雷罗的说法,“这是根本无法核实,或毋宁说几乎不可能的”,换言之战术意义并不大,但对巴基斯坦而言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这是1971年停火以来印度战机首次飞入巴基斯坦领空进行对地攻击,是“战争升级”的信号,巴方不得不高度敏感;其次,炸弹落在一个名为“巴拉科特”(Balakot)的村子附近,而“巴拉科特”有两个,一个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另一个却位于巴基斯坦本土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由于许多巴基斯坦和印度网民误以为印度空军空袭了后者,引发了对“大战爆发”的恐慌或其它连带反应。尽管官方很快澄清,“巴拉科特”系前者,但恐慌业已造成,这促使巴方必须尽快设法找回面子、安定人心,提振士气,从某种程度上,“巴拉科特误会”对此后空战的爆发,起到了出人意料的刺激作用。

但历史问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甚至单就这次而言,恐怕还是一个次要侧面。

正如南亚地缘政治问题专家、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瓦什内伊(Ashutosh Varshney)所指出的,印度政治圈以往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即尽量避免在选举年陷入和较大邻国间的战争风险中,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都在大选结束后爆发,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2001年“穆罕默德军”对印度议会袭击所导致的印巴矛盾升级,都发生在大选后两年,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孟买袭击事件,当时离2009年联邦大选只剩5个月,但当时不论执政党或反对党都未将“安全问题”当成选举话题来炒作。

然而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和他的印度人民党却是完全两样的做法。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在“2.14”袭击案发生后,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政要借助国家和军队机器,发表了很多极富刺激性、以往在类似情况下至少会谨慎采用的言行,包括多次扬言“不再被动、逐一回击恐怖主义挑衅,而要犁庭扫穴、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这会很容易被理解为要扩大与巴基斯坦的冲突,甚至不惜冒触发全面战争的风险);“2.24空袭”如前所述,是一次非常罕见的“越线行为”,更因为轰炸地点的巧合——炸弹落在一个名为“巴拉科特”(Balakot——的村子附近,而“巴拉科特”有两个,一个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另一个却位于巴基斯坦本土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由于许多巴基斯坦和印度网民误以为印度空军空袭了后者(实际上是前者)——引发了对“大战爆发”的恐慌或其它连带反应,但印方非但不及时澄清,反倒夸大战果(印方宣称“摧毁恐怖分子训练营,炸死200多恐怖分子”,按照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CERI研究主管贾弗雷罗的说法,“这是根本无法核实,或毋宁说几乎不可能的”),甚至任由印方媒体、网络“捷报频传”,民族情绪漫天飞舞(直到空战失利消息突然传出),很显然,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并不在意、或毋宁说有意刺激印巴边境局势紧张,以图有利于本方选情。

前述“选举前夕不作战争冒险”的做法,大多系传统精英政党——国大党执政时的选择,而印度人民党本身是个民族主义党派,莫迪又是靠民粹上台的,其政治“两条腿”一条是提振经济指标,另一条正是刺激民族主义情绪。而后一条腿又可再细分为“印度教情绪”和“边界冒险”两项,前者,自去年起他不断渲染印度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关键地位,年初更大事铺张地庆祝“大壶节”;后者则是给本就不太平的印巴矛盾“添油”。

空战发生后,印度人民党重量级人物、卡纳塔克邦前首席部长叶德余拉帕(BS Yeddyurappa)不小心说漏了嘴,在媒体上放言“这场空战至少能让印度人民党在5月选举中多拿20个以上席位”,结果遭到国大党等反对党的集火攻击,迫使内阁部长辛格(VK Singh)不得不出面讲了些诸如“我们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而非为了几个议席、几张选票”之类套话。但正如印度著名电视记者、作家杜特(Barkha Dutt)所指出的,印度人民党在战前、战后到处张贴莫迪手拿步枪的巨幅海报(https://ichef.bbci.co.uk/news/800/cpsprodpb/155D4/production/_105880578_mediaitem105880576.jpg),印度人民党主席沙阿( Amit Shah)更公然扬言“这次空战只是一个开始”,这些不能不让人担心“印度人民党为了选情,不惜进行更多可能导致大规模冲突甚至战争的冒险”。

事实也的确如此:空战发生前,莫迪曾在中印敏感地区进行造势活动;空战发生后他继续在边界和人口较多的邦进行助选活动,并不断拿“国家安全”说事,他指责国大党“捣乱、不然我们在空战中就有‘阵风’战斗机可用了”,还在3月3日跑到北方邦阿梅蒂地区,为一座生产步枪的工厂揭幕——北方邦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而阿梅蒂地区是甘地-尼赫鲁家族的家乡和“铁票仓”,自当选至今莫迪还是第一次踏上阿梅蒂的土地,他宣称步枪厂能“保家卫国”并在当地拉抬青年人就业率,还同时启动了538亿卢比“贫困地区发展项目”。

如前所述,莫迪有经济/就业和民族主义“两条腿”,但前一条腿近来有些“迈不动”:青年就业率堪忧、基建项目停滞不前,仍在发酵的“假酒事件”不胜其扰,农业形势也岌岌可危……日前的地方选举中,印度人民党输掉了3个邦,这不免让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更加依赖民族主义这后一条腿——他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空战会掉飞机。

会有效么?

巴基斯坦总统伊姆兰.汗不论空战前、后,都表示“不希望和印度发生全面战争”,竭力为巴印冲突降温。作为正义运动党(PTI)候选人,板球明星出身的伊姆兰.汗(Imran Khan)2018年是打着“建设新巴基斯坦”的“变革牌”上台的,“拼经济”和“拼社会安定”才是其首选目标,且巴基斯坦政府任期5年,此刻也尚不到“搓火”的时候。如果巴基斯坦始终保持克制,“一个巴掌拍不响”,印巴紧张局势或许不会进一步升级。

自主动释放飞行员至今,巴方表现得较为沉稳、克制,而印方虽相对“亢奋”,也并没有过于“激动”,双方间小摩擦时有发生,但并未重演“空战级别”的大事件。

瓦什内伊教授和印度选举形象学专家亚达夫(Yogendra Yadav)等均认为,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在冒一个险,即不惜挑起边境局势紧张,以将自己和自己所属的党和“国家保卫者”、“民族捍卫者”的形象捆绑在一起,“许多人相信这是个高招,但能否如愿则很难说”。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占个便宜”固然是大多数印度选民所喜闻乐见的,真的要“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就是另一码事了,毕竟印巴都是人口过亿、拥有核弹的国家,战争升级可决不是闹着玩的。自空战发生至今,莫迪时而亢奋、时而收敛的反应,似乎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折射。

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家约什(Bhanu Joshi)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南亚项目主任瓦希纳夫(Milan Vaishnav)等认为,莫迪还是会借空战炒作获得一些选举利益,因为印度众多基层选民国际知识和文化水平有限,对地缘政治和军事形势一知半解,只要借空战简单灌输“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带领印度强大起来”、“只有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才能确保你们和国家的安全”,他们就会信以为真,争先恐后地把选票投给“我们的捍卫者”。

但更多分析家认为,这一招或许对城市贫民阶层有效,但对正被假酒和农业危机困扰的农村贫民而言,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大多数分析家都指出,印度人民党的主要对手——国大党目前“青黄不接”,仍然未能在甘地-尼赫鲁家族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合格领袖,或许有没有“空战加分因素”,至少本届选举他们都尚难对莫迪及其政党构成致命威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