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七七事变”的日本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七七事变”时中日军队怎么会在卢沟桥打起来?当时日本军队不是在中国东北吗?那时华北还没有沦陷,那么挑起“七七事变”的日本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对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有些年轻的读者朋友感到不解:“七七事变”时中日军队怎么会在卢沟桥打起来?当时日本军队不是在中国东北吗?那时华北还没有沦陷,那么挑起“七七事变”的日本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借口在中国平津、河北地区长期驻军

这事儿说来话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列强不仅向清政府勒索了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实际上,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在中国平津、河北地区驻军,从此就赖在中国不走了。

“八国联军”中的日本军队屠杀中国人

“八国联军”中的日本军队屠杀中国人

清朝灭亡后,北京改称北平。北平作为元明清三朝以及袁世凯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首都,本该是中国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守备重地,但其周边却驻扎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这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亘古未有的咄咄怪事,实在令中国人难以忍受!要知道,这支日本军队可不是到中国来“维和”的,日军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武力灭亡中国,侵占中国领土,以及掠夺中国资源。这些凶恶的日军,就像一群已经鸠占鹊巢的恶狼,不仅是对中国安全的现实威胁,更是中国人痛彻心扉的奇耻大辱。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本原拟借机出兵中国,扼杀中华民国,后因帝国主义间矛盾重重,不得不放弃武装干涉的计划。日本于1912年,将“清国驻屯军”更名为“中国驻屯军”,并乘中国混乱之机增加了驻屯军人数。到“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中国驻屯军”驻扎在平津地区已达36个年头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接着就大力推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目的的扩军备战,加快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借口天津发生暴动,从广岛调兵进入天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借口天津发生暴动,从广岛调兵进入天津

1933年,日军向山海关进攻,继而占领了热河。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日军还是推进到了长城沿线。最后中日签署了《塘沽停战协定》,这份协定承认了长城是中国政府与伪“满洲国”间所谓的“国界线”,致使日军直接兵临平、津城下。

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悍然决定向中国华北增兵。根据日本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由原来的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而据调查,日本实际的增兵人数远远超过他们公布的数字。据上海《申报》调查,日本增兵后的兵力达1.4万人,还有人认为日军兵力超过2万。分别配置于北平、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

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兵力配置要图

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兵力配置要图

“七七事变”前,日军完成了在平津地区的兵力部署

到“七七事变”前夕,日军对北平已经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其兵力部署如下:

北平以西,有日军5000余人;

北平以北和西北,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约4万人;

北平以东,有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军1.7万人。

日军在平津地区的具体兵力部署是: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及其直属战车队、骑兵队、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军医院和军仓库,驻扎在天津。

“中国驻屯步兵旅团”司令部,率步兵第1联队(欠第2大队)、电信所、宪兵分队、军医院分院驻北平,其中第3大队驻丰台,另有1个小队驻通县。挑起“七七事变”的日军,就是隶属于第1联队的第3大队。

第2联队和第1联队第2大队、炮兵联队驻天津,其中第2联队第3大队第7中队驻唐山,第8中队驻滦县。第9中队驻山海关。第1大队第3中队驻塘沽,另有1个小队驻昌黎,1个小队驻秦皇岛。

就这样,日军完成了其在平津地区的兵力部署。这些日军可不是仅仅在平津地区进行所谓的“护侨”“护路”,他们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不断制造事端和进行挑衅,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成为中国京畿要地的心腹大患。

1936年秋,在丰台的一个日军中队遇到训练归来的中国29军一个连队,日本小队长及两名骑兵策马冲入中国连队队列中,导致中日两军“擦枪走火”,事后中国驻军被迫从丰台撤退至两公里外。此后,日军以宛平城、卢沟桥为攻击点的“军事演习”更加频繁地举行。这段史实,体现在了电影《七七事变》中。

日军的挑衅行为,造成平津地区局势紧张、剑拔驽张,最终导致“七七事变”爆发。

日本《北支事变画报》第一辑封面:中国驻屯军7月9日夜晚

日本《北支事变画报》第一辑封面:中国驻屯军7月9日夜晚

天津海光寺——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的所在地

说起“七七事变”时日本在中国平津地区的驻军,那就绕不开天津海光寺,因为那里当时不仅是日军在平津地区最大的兵营,而且还是“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的所在地。

海光寺始建于清代1705年,是一座佛教寺院,位置在天津城南门外。171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驻跸天津,赐名海光寺,还亲笔书写了匾额“随处湘音”,又作了两副对联赐给海光寺。康熙皇帝的青睐给海光寺带来了好运,许多官商纷纷解囊捐助,对海光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并且在寺外开凿了两道水渠,种植了上万株的柳树。使得海光寺周围成为天津地区一处绿柳夹岸、红莲掩映的美景圣地。而冬日这里的“平桥积雪”,更是被列入“津门十景”。此后,海光寺名声更隆,香火更盛。

杨柳青年画中的海光寺

杨柳青年画中的海光寺

到了清代后期,海光寺由盛及衰,并且见证了中国的衰落和屈辱。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胁迫清政府在海光寺签订了《天津条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海光寺被划为天津日租界。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义和团和清军一起在海光寺、八里台一带与联军展开激战。佛门圣地海光寺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彻底摧毁的。战后,日本为其驻军需要,在海光寺的废墟上建起了兵营。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天津因有日租界,驻军最多,驻屯军司令部就设在距日租界很近、被日军作为兵营的海光寺。从此,海光寺又成为日本武装侵略和吞并中国的军事大本营。

海光寺的日本驻屯军机构庞大,部门齐全,其中心任务就是计划如何用武力灭亡中国。海光寺兵营建造期间,抓了许多中国壮丁参与施工,谁知工程结束后日军竟把他们杀人灭口了。海光寺的日军经常外出演习,不仅扰民还造成交通堵塞。日本在海光寺犯下的侵华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挑起“七七事变”的日本军队是从哪里来的?

日军海光寺兵营

日军海光寺兵营

1936年4月,日本见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增兵华北,抽调各个军种编入海光寺的中国驻屯军。这时的驻屯军除司令部外,还有步兵旅团司令部,两个步兵联队(华北驻屯步兵第一联队和第二联队),驻屯军战车队、骑兵队、炮兵队、工兵队,以及受驻屯军节制的驻华北航空大队,各地守备队等,总数不下二万人,成为一支兵种齐全,具有攻战能力的正规军队和野战兵团,可以压制六个师的中国军队。与此同时,正式使用了“华北驻屯军”名称,司令官也由少将级提升为中将级,并由原来的军部任命改为由天皇亲授。这样,海光寺的华北驻屯军,就成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指挥中枢”和“急先锋”。

当年的海光寺,位置在今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汇处东北侧,南门外大街以东,多伦道以南,万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围区域内。作者于2018年前往天津海光寺考察时,看到这里是一处道路交汇的区域,周边高楼林立,路上车水马龙,毫无史料上描述的万柳夹岸、河渠环绕的影子。问起来,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附近最有名的单位是“血液病研究所”和“二七二医院”。而当年香火盛隆的庙宇和阴森恐怖的兵营,已经踪迹全无,全都消失在了岁月长河中。据说,在血研所的大院里,还保存着当年日本兵营遗留下来的营房、马厩及带有无线电屏蔽装备的作战指挥中心等设施。作者认为,对于海光寺这个曾经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地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对现存遗址遗物加以保护,并在海光寺原址上勒碑为记,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而如今,人们只能从海光寺这个地名中,去追寻这里当年曾经发生的那些事件。

今日海光寺

今日海光寺

参考文献:

《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秦德纯;

《七七事变纪实》,何基沣等;

《听见卢沟桥枪声》,乐恕人;

《第二十九军勇士攻打天津公大第七厂见闻》,宋玉升。

部分资料、图片采自网络

作者:泰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