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一份关于PPT的提案,引发了舆论关注。在她看来,这个小切口的提案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课堂教学过度使用PPT对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PPT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老师习惯用它授课,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但这样的方式一定好吗?
PPT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传统教学工具不可企及的优势,教师依靠粉笔与嘴巴解释不清的,课件能够清楚地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可以添加文字、动画、声音,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使得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PPT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一度导致不少教师依赖甚至迷信课件。多媒体本应辅助教学,但反过来却主宰了课堂,令人啼笑皆非。事无巨细,一切都打在PPT上,一节课几十张PPT,学生应接不暇,课堂容量固然大大提高,但教学过程却被PPT所绑架,师生之间的从容交流荡然无存。
鉴于上述弊病,一度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了从“喧宾夺主”到回归辅助教学本位的变化过程。为了引导老师合理使用PPT,有学校甚至推出“限PPT令”:一二年级禁用PPT,其他年级限时使用PPT。实施之后,效果良好。没有了PPT的“牵绊”,老师能更好地走入到学生当中,师生双边教学活动配合更加默契,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让媒体、动画夹在老师和孩子中间,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换言之,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便使用课件,也要求“为我所用”,以板书和教学思路为主导,以PPT为框架,发挥其梳理知识结构和多样化解析知识点等优势。
PPT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师生对PPT的利弊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既然如此,何以依然继续“喧宾夺主”呢?
PPT只是工具,取决于人怎么去使用,因此问题并不在PPT而在于人。当下,一些老师之所以还在过度使用PPT,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等场合,PPT依然是一个“加分项”。为了取得“效果”,PPT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精美,这种形式主义风气让老师欲罢不能。
二则是部分老师备课过程偷懒,一个旧课件用个若干年,或者奉行“拿来主义”,从同行那里拷贝PPT。对于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内化,如此行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教育不作为。
抨击PPT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为了不让喧宾夺主的PPT拉教学的后腿,并不是一律限用乃至禁用。要不要用PPT,该怎么用PPT,关键在于把准其辅佐教学的定位,切莫陷入另一种极端。诚如专家所言,PPT是工具,粉笔板书也是工具,课堂以人为本还是目中无人,从来不取决于工具,而是由讲课者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的。否则,即便留下一黑板的“粉笔板书”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