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著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的“上关花”,如今又有了新的演绎和传承方式:几根简简单单的丝线,在大理绣娘的精心“勾勒”下,化成一朵朵惟妙惟肖的“上关花”,如天女散花般定格于各色钱夹、拎包之上,将其点缀得灵动活泼,富有生气。
大理市上关镇兆邑村白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刘茂菲,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理绣娘。她有精湛的传统刺绣技艺,更有现代的设计理念。她带领村里的绣娘们开发的“上关花”系列绣品,让白族刺绣“活”了起来。
作品
传承 从小跟着奶奶学刺绣
刘茂菲1975年出生于洱源县牛街乡白塔村委会下站村,自小就对刺绣有种特殊的情怀,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学刺绣。在奶奶和村里长辈师傅们的教授下,刘茂菲17岁就已熟练掌握了白族刺绣、扎染、白族服装裁剪等的基本技法。1992年,刘茂菲认识了为演员们设计制作民族服饰的李文飞师傅。李文飞是大理市上关镇兆邑白族村白族服饰制作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技艺纯熟的他学徒遍布各地。后来的几年间,热爱服饰与刺绣的刘茂菲,常常利用空余时间,到李文飞的裁缝店学习服饰制作。一来二往,志同道合的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97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刘茂菲毅然嫁给了李文飞。
“我俩一起设计,他负责裁剪,我负责手工制作,我俩分工合作、流水作业,这样快一点,效率高。”刘茂菲笑着说。他们制作的白族服饰被珍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北京少年宫、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 中,刘茂菲制作的白族金花服饰荣获金奖和银奖。刘茂菲个人荣获“七彩云南2018民族赛装文化节”全省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十佳民间刺绣(布艺)能手”称号。
作品
创新 “上关花”被绣在钱包上
近日,记者来到刘茂菲家,一套套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跃入眼帘,绣花鞋、绣花布扎等各种手工艺品整齐陈列在室。墙上挂着的刺绣图和柜子上摆放的刺绣品,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线条优美、流畅,纹络清晰、细腻。一楼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是刘茂菲夫妻二人创作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这是瑶族的、这是壮族的、这是苗族的、这是哈尼族的……二楼展厅里,刘茂菲精心收藏复原的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被陈设着。这些都是20多年来刘茂菲到全国各地搜集各类绣品,参照各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组装设计出来的作品。“我会到各地去寻找老一辈人留下来的刺绣品,再在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设计。”刘茂菲一边介绍服饰,一边告诉记者。
针针丝线结成的一个个圆形小“籽”,由外向内,一圈一圈勾勒出美丽的轮廓,形成了一朵漂亮而精致的“上关花”。这是刘茂菲从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中汲取灵感、设计制作的“上关花”白族服装品牌标识。传说中,大理上关一带的“上关花”花大色艳,润年花开十三瓣,平年花开十二瓣,花香十里,花谢结黑色珠子,可作朝珠,所以上关花又叫朝珠花。刘茂菲的“上关花”,采用的是“结籽绣”的刺绣方法:绣针从背面向正面刺上来后,便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结成一个小圆点,绣好后的花纹就由这样无数的小圆点组成。与一般刺绣不同,用结籽绣绣出来的“上关花”,结实、立体感强,可长久保存。即便饰品陈旧了,绣在上面的“上关花”依然能完好留存下来,不管经过多少年都不会掉色和变形。刘茂菲设计的“上关花”,外围“花线”凭手勾勒,因此每个绣娘每次绣出来的“上关花”都不尽相同,千丝万线绕指柔,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绣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其中,绣出来的花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情结。
“结籽绣是上关一带独有的传统刺绣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自从有了刺绣,就有这门传统技艺了。”为了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来,带动周围更多的绣娘实现自身的价值,刘茂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勾勒好了外围“花线”的布片和丝线送到绣娘的家中,让她们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刺绣。结籽绣工艺复杂,一个熟练的绣娘一天最多能绣两片绣片,刘茂菲按每片35元~40元的价格从绣娘手里回收。因为刺绣费时费力而收入较少,目前固定跟随刘茂菲刺绣的绣娘有50多人,全村参与刺绣的绣娘有200多人。 刘茂菲说:“我们和广东的生产商合作,给他们提供绣片和样本,他们负责生产。”由刘茂菲设计的“上关花”被绣于钱包、电脑包、笔记本(封面)、手提包等产品上,作为旅游商品销售。
作品展示
心愿 让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怀着对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初心,刘茂菲夫妻二人从创业打拼了近20年的昆明回到大理兆邑村,在家中挂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传习所。
每年,夫妻二人都新开发60多种新的民族文化产品,包括春秋装民族服饰,小鞋子、小挂件、小布扎等文创产品。“以前各地开办的展销会上,白族文创产品特别少,现在我想带动周边的人,让他们参与其中,我会给他们提供布料和针线,到他们的家里进行指导,教他们刺绣。”刘茂菲告诉记者。
为了把传统文化传承出去,刘茂菲有自己的方法。今年10月,刘茂菲代表大理绣娘到英国伦敦参加“绣梦中国·风花雪月”依文大理时装发布会,认识了在伦敦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段怡然,趁段怡然回国创业的机会,刘茂菲借助他们的平台,将白族文化以网络平台的形式传播到伦敦,让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我从小学习扎染,在英国也有扎染工作坊。我已经在伦敦注册了‘怡手作缝制传承文化’网络平台,最直达、最快捷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英国,将来也会把英国的手工艺人带到中国来,让白族的手工艺人也能看到其他国家的手工艺。” 段怡然从小生长在大理古城洋人街,她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日本的扎染、法国的刺绣、英国的裁剪,刘茂菲与她的相识,让刘茂菲打开了民族文化的国际视野。
刘茂菲自己手工制作的12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一直被她小心珍藏着,别人高价收购,她也从来没有动过心。“我想留着,等我以后出去的时候就把它们带在身边,以此把传统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来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秦蒙琳 张丽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