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上海纪》:一部海纳百川、融汇古今的上海传

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从青龙镇到南京路,从小渔村到全球化,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文因素都在此交汇。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不能不研究上海,要了解中西交涉的历史,亦不能不研究上海。上海是摩登的,穿着旗袍的时髦女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经典符号;上海又是深厚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书业的黄金时代也在此肇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丰富的红色记忆。

近日,学林出版社推出了《上海纪》一书,并于2023年上海书展首发亮相。它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

8月22日,《上海纪》新书发布会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明,学林出版社副社长楼岚岚,澎湃新闻副总编李嵘出席本次活动,并为《上海纪》首发新书揭幕亮相。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作为嘉宾出席活动,一同解读上海的城市记忆与市民认同。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主持。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张乐天认为,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843年开埠时,西方人来到上海来冒险,不同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互相碰撞,互相冲突,互相融合,形成多元、包容、海派的文化。张乐天指出,海派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现代性的风格,从洋泾浜英语等方面就能看出,而此时农村地区对上海的认同是有限的。1949年上海解放,至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为上海嵌入了一种高度的认同;而在这个阶段,上海的工业发展得很好、在全国地位很高,也进一步加强了上海人的文化认同。改革开放以后,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涌入,对上海人造成了冲击,因此今天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又发生了改变,它具有时代的特征,是一种悬浮的身份认同。

李天纲认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应当分开来看待。上海的身份认同建立在户口之上,户口分三类,农村、城镇、城市,待遇各不相同。身份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而文化认同是另一回事,比如它会表现在方言上。上海的方言非常丰富,经过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断迭代,市区和郊区方言也不同。李天纲认为,根据上海方言的形成年代,上海人的文化认同大概是在1930年代形成的。文化认同是不太容易消失的,因为这种差异性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是长期存在的。

张怡微从文学的角度讲述了上海的城市认同。她指出,部分的上海认同来自一些通俗小说,但文学不是精确的,容得下灰色地带的差异,因此与历史研究相比往往显得不够严谨。另一方面,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重要声音。她提出,有很多知青的后代一直在很坚定地弘扬上海文化,他们在脱口秀、音乐等方面的创作和研究,都承载着文化记忆。现在00后、90后的断代比较明显,他们对上海的感受会比作家更加泾渭分明。人们对上海的印象也会受到个人与家庭的影响,认同与想象有时是非常感性的。

本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虹口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建投书局、学林出版社、澎湃新闻主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