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养鱼”的智慧

只有涵养源头活水、适时开闸放水,市场主体才会茁壮成长、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把握好“放”和“养”、“水”和“鱼”的关系,实现投入与产出、短期与长期、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方能构建起一个水质优良、鱼儿欢畅的生态环境。

在今年和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无论是作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都讲到经济发展的“放水养鱼”问题。在全国人民共商国是的大舞台上,国家总理连续谈及“放水养鱼”,足可照见我国经济治理的理念所在、路径所在、智慧所在。

我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活跃着数以亿计的市场主体。只有涵养源头活水、适时开闸放水,市场主体才会茁壮成长、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今年“放水养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增财政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另一方面是减免社保费,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一增一减”实现的“放”,顺应的是市场环境的客观之变,遵循的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协调之理,换来的必将是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放水养鱼”,不仅反映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也契合我国传统文化之道。如果说“放”是手段,那么“养”就是目的。从修身养性到成长成才,从品牌打磨到企业成长,中国人习惯讲究“养一养”“磨一磨”。“养”的背后是不浮躁、不功利的心理状态,是着眼长远、放眼未来的深久考量,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长期砥砺。当然,“养”也要把握度,既不能少养也不能溺养,既不能早养也不能晚养。正如在经济大海“放水养鱼”中,没有足够的水,鱼就长不大、长不肥,甚至活不了;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的“放”和“养”要有针对性,摸准脉、下准药,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放水养鱼”,以“放”促“养”,最终的落脚点在“鱼”的肥大。如果从党的执政理念看,对市场主体进行“放水养鱼”,恰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在税收金融、投资消费、外贸内需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惠企利企稳企的政策举措,全力解决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产生的影响,携手企业共渡难关。正是在“放水养鱼”中,企业熬过了“寒冬”、迎来了“暖春”,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围绕“鱼”做文章,才能盘活“一池春水”。

“放水养鱼”,其实既是水养鱼,也是鱼养水,没有鱼的水再清澈再浩渺也是一潭死水。只有把握好“放”和“养”、“水”和“鱼”的关系,实现投入与产出、短期与长期、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方能构建起一个水质优良、鱼儿欢畅的生态环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