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吏还是洋务先锋——李鸿章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

刚来北京求学的时候,有一天约了朋友去颐和园闲逛。没有雾霾的天空在北京的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常见,行走在颐和园里,处处能感受到皇家的雍容与典雅,这些古迹仿佛也诉说着老佛爷那独到的眼光与大手笔的花费。不远旅行团的导游在绘声绘色地给游客讲解颐和园的历史,略带褒贬意味的话语中有一句勾起了我曾经看书时的回忆。“当初颐和园修建时,有这么一副对联来形容它,说它是‘以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导游的这话无疑是在诉说颐和园修建时的黑历史,也引起了游客极大的兴趣。


null


昆明湖 资料图

“盖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这是1886年11月19日,时任大清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日记中所记载的话,昆明指的就是颐和园中的昆明湖,滦阳借指的是承德避暑山庄,整句话就是讽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此举不得人心,不顾当时衰败的国事反而继续享乐。果然几年后甲午战争的炮火就延伸到了渤海,日本陆军的攻击范围也囊括了滦阳,想来翁同龢先生定是一个精通术数的高级官僚。


翁同龢先生的这句话代表了从1886年到现在绝大部分国人对于清廷修建颐和园的认识,尤其是大家熟知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挪用了大量的海军经费,导致北洋海军没钱置购当时先进的速射炮等海军利器,进而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时装备落后于日本舰队,虽然北洋海军英勇作战,但仍不免失败,最终全军覆没,从而使中国在整个战争中惨败于日本,最后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收场。这是长久以来大家的共识,颐和园是拿海军经费换来的,慈禧不顾国家安危贪图享乐,罪大恶极。其实很多历史可能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单一化、线性化,我在这里并不是想为慈禧在这件事上进行所谓的“翻案”,慈禧在当时修颐和园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对,这个案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翻的借口,但是,慈禧修园时的经费真的就是李鸿章修建北洋海军的经费吗,李鸿章作为一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会这么好说话吗?这也是我通过看李鸿章档案想和大家聊一聊的。


颐和园本名清漪园,是清朝京西三山五园中的一园,大家熟知的圆明园也是其中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烧毁了满清皇室经营百年之久的圆明园,这使得清室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北京都无消暑避夏之地。同治末年,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曾想复修圆明园,但这一计划因为遭到群臣的反对而夭折。到了1885年,慈禧太后考虑到光绪皇帝即将亲政,自己归政后能有一片地颐养天年,准备重修三海工程(主要是颐和园)。当时慈安太后已死,慈禧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当时主持朝廷主要事务的醇亲王奕譞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对慈禧也十分迎合,而且希望重修后美丽的颐和园能把慈禧迷住,让她不再对政事上心,所以也十分热衷于修园。这是当时修建颐和园时皇室的主要考虑。决定修园以后,关键的就是经费的问题了,这也是长期以来大家争论的焦点。


首先,关于慈禧挪用海军巨额经费,大家对数额的争论从300万两到8000万两不等。当时清政府规定每年给北洋海军400万两经费,这个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分担,地方视经济实力好坏数额不等。从李鸿章和幕僚的来往书信大致可以看出这400万两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数额。比如1878到1879年,朝廷规定浙江、江西、湖北三省的厘金加一起应该每年拨给李鸿章200万两,但是李鸿章平均每年仅能收入30多万两,不足规定数额的五分之一。李鸿章也曾在1879、1880年多次上《请催海防经费折》,向朝廷反映各地不听中央号令,以各种借口敷衍,不将应定的经费如数交给他。北洋海军兴建的十几年间好的年景下李鸿章能收到六成的海军经费,其余的年份也就是三四成罢了。尤其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后,海军经费全部划归中央,海军衙门由满族亲贵执掌,这些亲贵根本不关心海军建设,对于海防经费也不上心去催交。所以北洋海军在修建颐和园时根本没有数千万两的巨额经费。


null


北洋舰队 资料图

其次,一般档案上记载的修建颐和园的经费确实是从海军衙门里转手而出,这些钱没有多少是真正用来修建北洋海军的,而且这些钱大多是假借名目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李鸿章。修建颐和园的总负责人是醇亲王奕譞,他想通过修园讨好慈禧,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廷的财政千疮百孔,大量的赔款和举办洋务已使清政府财政十分窘迫,再加上修园前刚刚举办的光绪大婚,郑州等地的河工又花去一千多万两,清政府财政更加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来修园。奕譞1888年底曾致函李鸿章请他帮忙,与各地督抚“集款二百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这就是打着海军的名义弄钱了,李鸿章立刻明白奕譞的意思,很快就给各地督抚写信“要钱”,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充当了一个“马前卒”的角色。比如他对张之洞说:“窃以粤中指款名目繁多,若能酌节用项,分次匀提,正与朝旨邸叫不动正款主意相合,且时逾五稔,尚可分岁经营。但每年得二十万,五年积成百万,则尊处已独任其半。此外南洋各处一二善国从而附议,便可观成。”他对曾国荃讲得更为坦率:“能于江粤积得大宗,此外略加附益,便有成数。但当频年搜刮之余,何处得有闲款?目前需用已亟,无论正杂各款,均可移缓救急,分年提解。将来能在外筹还固佳,及至无可挪移,统俟凑齐后,再行酌量办理,谅无不可。”除了这些,李鸿章还有很多与各地督抚之间往来的书信,大致内容都相似,就是为慈禧修颐和园筹款。为了掩人耳目,以李鸿章为首的各地督抚把这笔计划外的筹款称为“海军经费”,实际上他们是为了讨慈禧开心,最后筹来的款项大约为300万两,李鸿章主持北洋海军二十余年,一共投入不过二千余万两,但是李鸿章牵头为慈禧修颐和园,几个月就筹集了300万两,这个钱足够再买两艘“镇远”、“定远”似的世界首屈一指的铁甲舰。这300万两长久以来都被视为建设北洋海军的经费,其实这只是李鸿章他们的一个幌子,这笔钱本来也不是用来建设海军的,所以也不必有挪用一说。


最后,除了这笔名义上“海军经费”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报效,这些报效也都是为慈禧修颐和园筹款,然后冠以“海军衙门”的名目,所以修颐和园中真正占用的北洋海军建设经费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巨大,而且很多的海防经费只是挪用,后来户部也都归还给了北洋海军衙门。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也意味着东亚新的霸主产生,从此日本欺凌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仇日情绪也一直持续到今天。关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一事似乎成为了一个定论,这件事对于北洋舰队的覆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慈禧是历史的罪人。可是这个过程中作为北洋海军舰队的创办者,当时最通晓洋务、最明白事理的李鸿章并没有站出来反对慈禧的行为,反而推波助澜。说到底,李鸿章首先是清廷的官吏,他最在意的还是他头上的乌纱帽,其次才是国家大业,这一点他和当时其他官吏没有本质区别。当奕譞想给慈禧筹款而没有名目的时候,李鸿章就提出来以“海军建设”的名义去捞钱。李鸿章固然是洋务运动中用力最多,同时代最有近代思维的人,但是当官帽与正义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保护自己的官帽。李鸿章自然愿意国家昌盛,他在那个时代曲高和寡,孤独前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清朝官吏的身份,不能将他所有错误的行为都理解为“曲线救国”,否则历史人物就没有评价的标准了。


我想,真正为国奉献的是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奔走呼号一生的人,是那些为了革命不惜抛弃自己前程,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李鸿章在慈禧修园一事中就是曲意迎上,这个时候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当兴建洋务与自己官位没有冲突、中央支持的时候,李鸿章自然是洋务健将,可是一旦这两者有了冲突,对他来说,富贵荣华还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苛求古人,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大的成就就掩盖他的不足,一个封建官吏再如何睿智也不会超过他所处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顾廷龙,戴逸 主编:《李鸿章全集》卷22电报、卷33信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赵尔巽 主编:《清史稿·列传198》,中华书局,1977年。

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三联书店,2002年。

4.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三联书店,2008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