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只争朝夕 “八旬院士”办公室里过除夕

新华社上海1月24日电(记者张建松)走进校门、绕过图书馆、径直往前,有一座黄白相间的小楼,那就是同济大学海洋楼。除夕这天,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和老伴孙湘君一起来到办公室。

节日期间,海洋楼里一片静谧。一楼大厅陈列了许多展板,一项项沉甸甸的科学成果,彰显了这座小楼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三楼的汪品先办公室极为普通。一排书橱,几乎占满了一整面墙;堆满了资料的书桌,中间摆放着一个台式电脑,那就是老院士每天埋头工作的“战场”。

隔壁就是孙湘君办公室。两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就好像60多年前,他们一起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那样。当年,他是班长,她是党支部书记。回国结婚以后,他们为了各自事业,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直到2000年孙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来沪团聚、长相厮守。

如今,尽管已经84岁了,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夕也不例外。孙湘君也依然像他的同班同学,每天陪伴他工作、倾听他的想法、提出她的建议,并规定他每天晚上只能工作到十点半,必须回家。

今年春节,汪品先早已经安排好工作计划——撰写科普。首先是将“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成果写成科普文章《南海演义》,其次是完成自己的科普专著《深海浅说》。

“南海深部计划”是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2019年,在全国32家单位、700多人次科学家、长达8年的共同努力下,该计划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传统认识的新观点,取得了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学主导权。

“南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深海区。2020年,我最大的心愿是推动深钻、深潜、深网‘三深’技术合作,将南海科学研究一步步深入进行下去。”汪品先说,“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最大的海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以南海为抓手、海陆结合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树立“中国学派”,是汪品先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

汪品先常说:“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汪品先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孙湘君深深理解。为了这种理解,她曾婉拒了单位领导推荐自己申报院士,一退休就从北京来到上海照顾老伴,并和他一起探索地球与海洋科学奥秘。他们曾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一起携手攀登科学高峰。直至前些年,她的眼睛再也看不了显微镜。

“刚来上海那年,我很不习惯上海冬天的湿冷,就到澳大利亚的大儿子家里过年。回来后听保安说,那年除夕晚上,我老伴一个人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只吃了保安们送来的一盘饺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出去了,每年都陪着他一起过年。”孙湘君说。

每年的除夕夜,孙湘君最开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今年也不例外。“一年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这一天晚上,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我怎能不高兴啊!”孙湘君说。(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