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斯塔纳11月28日电 题: 贵州“90后”创业团队逐梦阿斯塔纳
中新社记者 单璐
“我这道菜3分钟后出锅,可以准备餐盒了!”灶台前,一位中国小伙麻利地烧油,葱姜蒜刚一入锅,中餐特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
11月下旬的阿斯塔纳银装素裹,寒意浓厚。在城市东北角,一家新开的中餐馆内,3名“90后”贵州小伙正在忙碌。3个合伙人分工明确:有人掌勺炒菜,有人备料配菜,有人打包配送。不到十一点半,第一批外卖盒饭已出餐。
爆炒牛肚、肉末粉条、炝炒莲白……这些地道诱人的菜品出自一支“跨界”团队。
28岁的冯皓,曾是央企员工,有6年建筑行业从业经验。凭借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大学时期摆摊卖炒粉的经历,他担起餐厅主厨一职。谈及出国创业,他坦言,“阿斯塔纳是一座新城,不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发展,对于做建筑类创业的人来说,这里充满机遇。”
近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贵州小伙冯皓在中餐馆的厨房炒菜。 中新社记者 单璐 摄
尽管开餐馆看似与建筑类创业无关,但冯皓认为,这是一种“曲线创业”的策略。“小餐馆手续审批时间短,投入成本低,能让我们更快融入当地,先安定下来,再寻找合适的项目。”忙完午间订单,他驱车前往工地查看装修施工进度,开始当天的“主业”。
团队中的“切墩新手”王潇,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从未下过厨的他,出国前专门锻炼了两个月的厨房技能,如今已能熟练备菜。
近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贵州小伙王潇在打包外卖盒饭。 中新社记者 单璐 摄
“我们在今年5月就来做过考察,走访了几座城市,观察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施工要求。”对比了施工工艺,估算好物流、建造成本,王潇认为,凭借国内的供应链和施工技术,中国团队来这边创业,具备竞争力。
李梓垚是一名软件设计师。他在兼职餐馆外卖配送员的同时,还负责处理团队证件办理与国内原材料供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合作日益紧密,出台的一些政策也为我们跨国创业提供了便利。”李梓垚说。
此次来哈创业,李梓垚希望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为自己在国内的软件公司寻找新客户。“哈萨克斯坦数字化建设发展势头很好,希望在这里能发挥我们的特长。”
虽然餐馆开业不足1个月,人气却很旺。午餐高峰过后,订餐群里的消息仍接连不断,有顾客询问宵夜服务,也有提前预订包厢定制菜肴。为了不占用过多时间,团队不得不推掉部分订单,将精力放在不久前接到的首个工程施工项目。
做设计图、联系施工队、完善企业手续……每人认领走需要完成的工作,傍晚,3人聚在一起,为第二天餐馆运营做准备。
“前两天还跟朋友说,我在这边卖炸洋芋,他们都不相信。”谈及创业,冯皓颇为感慨,“之前在国内按部就班地工作,总觉得一眼能看到几年后的样子。”他顿了顿,“但后来想了想,感觉自己还年轻,有技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想试试看人生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刚来这边语言不通,一些信息掌握得不全,也吸取过一些教训。”在王潇看来,创业这段时间记忆最深刻的,是受到多方帮助:“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中国总商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讯;中国朋友给我们提供暂住的地方、帮忙介绍客户、带我们采购;还有当地朋友,陪我们挑选合适的店面,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王潇说,“我们在餐馆规划出一块地方专门推介家乡特产,帮大家提高知名度。”他笑道,“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出来创业,我们也将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