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稻浪翻涌。近日,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的50多亩稻田里,机器轰鸣,收割机来回穿梭于稻田之间,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械,吐出金灿灿的谷粒,一幅喜人的丰收景象。
东风村的蜕变,正是南方电网公司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撂荒地复垦复种、集约发展产业的生动缩影。
盘活资源,昔日撂荒地变成高产良田
东风村农业闲置土地资源潜力巨大,过去因历史缘由,大片农田逐渐荒芜。为盘活闲置资源,把昔日撂荒地变成今朝丰收田,南方电网驻村帮扶工作组联合村干部积极主动与镇政府、群众沟通,确保获得支持配合,组织开展撂荒地整治、排灌设施建设等工作。
经过驻村工作组的努力,几个月时间,原来的荒地彻底变了样,田埂整整齐齐,新修的渠里淌着清水,顺着地势流进每一块田;硬化的机耕路从村口一直通到田边,三轮车能直接开到田埂头,变身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方电网驻东风村第一书记黄科文看着金灿灿的稻田说:“初到村里时,眼前还是连片撂荒的土地,浇灌难、排水难等问题成了乡亲们心头的坎。”去年以来,东风村在南方电网公司帮扶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制定了科学的复耕方案,选择有农业种植经验和市场营销渠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指导的工作措施,通过土壤改良、沟渠修缮,将分散撂荒的50亩耕地改造为试验田,在今年春季种上了香雪丝苗、象牙香占等优质稻品种,实现了亩产近1000斤的新画卷,开拓了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梅陇镇东风村村民吴伟明告诉记者,南方电网驻村帮扶工作队不仅与他们一起讨论耕种意愿,还帮他们进行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水渠,种上了高品质水稻示范田。如今粮食丰收,收入也增加,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科技赋能,擦亮优质农产品招牌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提升并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与产业格局。如精准施肥、高产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水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和土壤盐碱化,降低生产成本。为更好发挥联农带农效应,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帮扶驻村工作组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建伟教授承担东风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大力推广海丰油占米种植地方标准,培养该村专业种植人才,村集体企业逐步获得独立运营水稻基地的能力,从而达成从“输血式”都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海丰县农业特聘专家陈建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在这里试种的(水稻)有6个品种,有一些是我们传统的油占米品种,还有我们新引进的一些品种,作了一些比较对照。那么从种植情况来看,我们的新品种确实是比老品种有很大的(质量)提高,无论是从它的抗病性、产量方面、还有抗倒性方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提高。这片田现在第一年的改造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组还积极发展“油占米种植业+加工业+稻田文旅业”产业示范,拓展农耕文化、农产品展销、稻田研学等,助力海丰县域、梅陇镇域打造油占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队通过投资引入、品牌建设及创意打造,成功推出多个知名产品,形成南网商城线上平台与食品谷线下渠道联动的销售网络。其中"梅陇甄选"农特产品获得省政府领导肯定,有效提升了海丰品牌影响力。
从“荒草萋萋”到“稻浪滚滚”,东风村的蜕变印证了“耕地保护就是乡村振兴根基”的底层逻辑,也正是因为有了“南网情深”的结对,从而达成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接下来,南网电力人将继续与驻村农户携手守好“米袋子”,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通讯员:林彩红 谢俊斌
编辑: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