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破虏湖
2018年6月,韩国国防部军事编撰研究所发表“美第9军团指挥报告书”,声称在1951年5月的“破虏湖”战斗中,2.4万名志愿军阵亡后,被水葬在江原道“破虏湖”内。
据韩方史料记载,韩军在破虏湖战役中击溃3万名中国军人,甚至有部分史料称这场战役为“现代版萨水大捷”。韩国陆军本部旗下军事研究所26日出版发行的《芝岩里·破虏湖战役》一书记载,1951年5月24-30日,2.4141万名中国军人在江原道华川破虏湖附近在与韩美联军交战中阵亡,另有7905人被俘。也就是说,3.2046万名中国军人在破虏湖战役中死亡或被俘。
根据中国民政部、总政治部的确认,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共有197653名。而在破虏湖附近不仅有2.4万人阵亡,这一历史对于国人还非常陌生,当时我听到此消息后感到震惊不已!而据中方史料记载,仅3000名志愿军在破虏湖战役中牺牲。
为什么韩国人会吹嘘一段中国人不知道的志愿军“秘史”,破虏湖战斗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志愿军战史中没有提到这场战役呢?
破虏湖位于韩国江原道华川郡的东部,是1944年修建华川水坝后形成的一个水库湖,所谓“破虏湖”的名称是韩国在战后更改,因此在志愿军战史中,这一地区被称为“华川水库”,在这一地区发生的战斗则以“华川地区”或者“华川水库”作为战斗地点。
所谓“破虏湖”战斗发生的1951年5月,正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这次战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70万联军(其中志愿军11个军,朝鲜人民军1个军团),对“联合国军”发起全面进攻的一次大战役。
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前两阶段分别为志愿军在战线西部和东部的突破和进攻,第三阶段则是志愿军向北后撤转移,收缩防线转入防御。发生在洛川湖区的战斗,就是在第三阶段中发生的我军战史上称之为“华川地区仓促防御战斗”。
在第五次战役期间,由于联合国军已经掌握了志愿军后勤能力不足,只能发起“礼拜攻势”的局限性,因此在志愿军准备后撤阶段,利用联合国军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特遣队”为先导,在大量的航空兵和远程炮兵支援下,对志愿军部队展开了凶狠的反扑。
据韩方资料记载,1951年5月20日,为收复华川,美第9军与美第24军、韩军第2和第6师、美第7师实施联攻,作战的重要一环是切断志愿军的后路。
5月25日美军获悉志愿军将在华川一带集结后抢占中方必经要道——华川大坝(现破虏湖)西侧交叉路口,并部署重兵把守,包括韩军的三个联队(相当于团级)。随后,韩美两军在破虏湖附近对志愿军发起攻击,联合国军出动飞机参与空中打击。由于后路被切断,大批志愿军在这场战役中死亡或被俘。韩美两军由此击败志愿军第10、25、27军,拿下北上的桥头堡。
这一阶段,志愿军面对优势的联合国军,出现了许多惨烈的战斗,我们熟知的63军铁原阻击战、180师遭遇截断包围后发生重大损失,都是这一阶段发生的。
据参与那场战斗的韩国士兵回忆:“当时尸体太多,天气又炎热,处理尸体最快捷的方法是扔到湖里水葬。韩美联合军动用推土机等重装备将散落在四处的中国军人尸体推到破虏湖中。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为了纪念“大捷”,特意把水库改名为“破虏湖”!
战争就是这样,胜利的一方总是想方设法夸大战果,而失败的一方总是要千方百计缩小损失数字。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