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报 | 医疗行业最新人事变动汇总-2025年6月第2周

阿斯利康全球肿瘤业务负责人赖明隆辞职

阿斯利康宣布:全球肿瘤业务Dato-DXd及肺癌事业部负责人赖明隆正式宣布离职,寻求外部发展机会,最后工作时间为2025年6月30日。

此次离任时机耐人寻味——距其职务调整仅半年。2024年底,赖明隆刚从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调任至全球肿瘤事业部,接替者林骁同期上任中国区总经理。上任仅半年即离职,凸显了跨国药企高管流动的加速趋势。

八年的AZ生涯:从中国掌门人到全球肿瘤领军者。赖明隆的职业轨迹堪称跨国药企高管的典型进阶之路!

2017年6月:从赛诺菲中国DBU副总裁转投阿斯利康,出任心血管代谢业务部副总裁

2018年12月:晋升中国总经理,任内推动中国市场战略转型

2024年底:调任全球肿瘤业务,主导Dato-DXd(Datroway)等核心产品管线

其两段任职均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任期内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可及性;全球肿瘤任期内成功实现肺癌领域战略落地,为阿斯利康巩固肿瘤赛道优势奠定基础。

赖明隆去向尚未公布,但行业消息普遍预测其将加入本土创新药企或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延续全球肿瘤战略布局。

赖明隆的出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阿斯利康近年来高管频繁更迭的延续:

2024年:中国区十余名中高层离职,涉及数字化、消化呼吸、心血管代谢等核心业务,包括副总裁徐晶、张岸巍、朱彤等。

调查风波:2024年长白山肿瘤峰会上,3名阿斯利康高管被带走调查,牵出泰瑞沙骗保案,波及数十名现员工与前员工。

架构调整:2024年底国际业务、中国区、肿瘤事业部同步换帅,形成系统性人事重组。

诺和诺德肥胖症业务部副总裁张一帆辞职,即将灵北中国担任灵北中国(内地与香港)新任总经理

(前排左:诺和诺德大中国区肥胖症业务部副总裁张一帆)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发布的内部公告,肥胖症业务部副总裁张一帆(Yifan Zhang)已决定离任,寻求外部职业机会,并将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离任。公告特别提及了他在“全球范围内领导Saxenda®的上市”以及在“中国从零开始建立肥胖症业务部”的关键角色。

同时肥胖症业务部将于 6月12日调整组织架构,涉及市场与销售两大核心职能的汇报线变更及新部门设立:

1.市场职能整合:

自6月12日起,肥胖症市场部将向谢思远(Sasha Semienchuk) 汇报。谢思远现任诺和诺德中国市场部企业副总裁。此调整旨在“促进肥胖症、GLP-1糖尿病和胰岛素市场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

具体汇报关系调整包括:高级市场总监马超(OCHM)、高级项目经理陈畅(NHCE)和副总裁助理闫嘉艺(JXAY)将向谢思远汇报。

2.销售职能整合与新事业部成立:

自6月12日起,肥胖症销售团队将向张辉女士(HelenZhang,HUZY,DBD企业副总裁)汇报。

张辉女士将负责肥胖症产品和胰岛素产品线的销售,张辉女士领导的新团队将被命名为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

6月11日,灵北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及巴西负责人戴麓然(Lorena Di Carlo)也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命,来自诺和诺德的张一帆将于 2025 年 7 月 1 日正式加入灵北中国,担任灵北中国(内地与香港)新任总经理。

自灵北中国前任总经理霍衍思(Jens Hoeyer)离任后,这个职位一直由灵北中国区战略财务、商业及合作伙伴关系副总裁杨韶华代理。

张一帆就任后,杨韶华将继续担任战略财务、商业及合作伙伴关系副总裁。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戴鹰辞职

6月8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戴鹰正式宣布将于6月30日离职,由中国区研发负责人 Joanna Wan 暂时接任数字化团队的领导工作。

戴鹰的职业生涯起始于 GE 医疗,并在此一待24年(1998–2022),历经多个管理与技术岗位,全面覆盖了研发、供应链、市场与创新等多个维度:

1998–2004年,担任 GE 医疗中国区及美国工程部经理,推进工程流程标准化及跨国研发协同;

2005–2008年,任全球供应链生产运作经理,推动制造效率与全球交付能力提升;

2008–2010年,晋升为 GE 医疗中国区首席技术官(CTO),领导中国本地技术架构重组;

2010–2013年,兼任中国区首席市场官(CMO),推进市场策略与本地品牌规划;

2013–2016年,担任 GE 中国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负责中美技术联动与平台项目孵化;

2016–2022年,出任 GE 医疗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创新官,主导国产化战略与数字化转型核心架构设计。

在 GE 医疗任内,戴鹰主导了公司在中国的本地化战略,建立本地研发与生产体系,并推动数字化工具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应用,带动 GE 医疗在临床诊断、影像及慢病管理领域的产品适应性优化。他提出的“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响应”模式曾被内部称为 GE 中国数字化转型的范本。

2022年4月,戴鹰加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出任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在此三年多时间内,他在组织内部推动了一系列基础性数字化平台建设:

2022–2023年,聚焦数据中心、IT架构与数字基础平台部署,整合云平台与数据湖系统;

2023–2024年,推动 AI 辅助诊断工具与手术流程追踪系统嵌入核心业务条线;

2024–2025年,主导远程患者管理、院内外联动数据系统开发,并支持新产品数字化路径管理。

戴鹰离任后,由 Joanna Wan 暂代中国数字化团队负责人。

Joanna Wan 具备医学与生物工程双重背景,曾在中山医科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研究训练。她于2010年加入强生,先后在中国、美国负责多个研发管理岗位,2020年起担任强生中国医用器械研发高级总监。

作为长期负责研发工作的高管,Joanna Wan 对强生在中国的产品设计、本土注册与临床开发流程相对熟悉。其在数字化策略方面的背景相对较弱,此次临时接任数字团队或将面临组织协同与资源整合方面的挑战。

除戴鹰外,2024年以来,强生中国区还经历了多项关键人事变动:

上述调整发生在外部政策压力与组织架构重构的背景下,凸显强生中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战略重塑与本土领导层重建周期。

外科事业部:3月,Tulio Oliveira 接任中国区总经理,此前担任全球吻合器业务负责人;

人力资源:4月,陈艳丽出任中国 & OneHR 区域负责人,加入前任职于罗氏;

公司管理层:4月,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宣布离任,7月由周敏涛接任中国区总裁;

心血管与对外事务:8月,心血管及市场准入负责人陈楚晖提出辞呈,由周敏涛过渡接任。

图片

医疗医药行业人事简讯:

6月10日,国内“麻醉一哥”人福医药董事李杰、董事兼总裁邓霞飞、副总裁李莉娥辞职。公告显示,上述三人的离任原因均为个人原因(退休),三人将逐步办理下属控股子公司职务的离任手续。与此同时,公司聘任原副总裁杜文涛为新任总裁。今年4月,根据重整计划,重整投资人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当代科技重整,投资总额为118亿元。重整计划实施完成后,有可能成为公司实质第一大股东与控股股东,招商局集团也将因此有可能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6月12日,葛兰素史克(GSK)首席商务官Luke Miels宣布了一项涉及大中华和洲际区域的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计划:GSK将把新兴市场(EM)与大中华和洲际区域(GCI)进行战略整合,形成全新的国际区域。这一重要举措由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高级副总裁柯瑞康(Mike Crichton)领导,他的任命即日起正式生效。2025年4月21日,GSK宣布在中国设立首席运营官职位,任命当时的副总裁、韩国总经理Maurizio Borgatta担任这一职务。他于6月1日正式履职,长驻上海并加入GSK中国公司领导团队。这一安排凸显了中国市场在GSK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也为区域整合后的协同运营奠定了基础。

6月9日,原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章雄同志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章雄,男,1966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宁波,在职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章雄曾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上海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保健局局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等职,2023年4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至近期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6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换帅,吴炅同志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毛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叶定伟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

6月13日,超53亿美元!阿斯利康与石药达成合作!石药集团将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16.2亿美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36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个位数特许权使用费。

6月10日,美敦力(Medtronic)任命凯特·本尼迪克特(Kate Benedict)为急性护理和监测(Acute Care & Monitoring, ACM)部门的高级副总裁(SVP)兼总裁,同时她将加入美敦力医疗外科产品组合(Medical Surgical Portfolio)的领导团队。凯特·本尼迪克特拥有超过25年的医疗行业经验,涵盖医疗器械、诊断、制药和药物传递等领域,以推动创新、实现超市场增长和优化运营效率而著称。以下是她的职业履历:Flex:2023年之前任全球健康解决方案业务(Health Solutions)总裁,领导为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客户提供制造和解决方案的团队,服务于全球医疗科技市场。BD(Becton Dickinson):担任血管通路(Vascular Access)和整合诊断解决方案(Integrated Diagnostic Solutions)业务的总经理,负责产品组合管理和市场战略。诺华(Novartis)旗下爱尔康(Alcon):担任眼科护理业务的执行职务,推动眼科医疗器械的商业化。强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Ethicon:在外科业务中担任高管,参与外科手术器械(如吻合器)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与强生医疗科技的创新文化密切相关。教育背景: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MBA。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会计学理学士(BS)。

6月9日,放疗巨头医科达任命雅各布·尤斯特 - 博姆霍尔特(Jakob Just - Bomholt)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CEO),他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履新。在加入医科达之前,尤斯特- 博姆霍尔特有着丰富的职业履历。他曾担任丹麦3Shape公司的CEO,该公司是全球牙科行业3D扫描及CAD/CAM软件领域的创新先锋,在行业内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此之前,他还曾在Falck A/S和A/P Moller Maersk这两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辅助生殖创新企业瑞辅达医疗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管理的基金领投,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金跟投。江苏瑞辅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江苏连云港,是一家专注于辅助生殖试剂和耗材国产化研发的企业。其产品管线覆盖试管婴儿技术(IVF)的低温贮存、胚胎培养以及体外受精环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玻璃化冷冻液套装:用于胚胎冷冻保存。玻璃化解冻液套装:用于胚胎解冻。封闭式冷冻载杆:采用独特液态制冷剂设计,解决玻璃化冷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卵母细胞优化液:改善卵子质量,提高胚胎形成率。已累计申报6项发明专利,其核心产品封闭式冷冻载杆于2025年3月正式获批上市,解决了玻璃化冷冻中的“快速降温”和“封闭防污染”两项关键问题。公司的卵母细胞优化液作为全球首款专业高效的卵母细胞胞浆成熟优化液,兼具抗氧化功能,能显著改善卵子质量、提高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玻璃化冷冻液与解冻液套装于2025年4月11日获得美国FDA注册批准。

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械企美创医疗完成新一轮亿元级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苏创投、天堂硅谷、光华梧桐和Medpark,凯乘资本连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次融资距2025年1月红杉中国、倚锋资本等参与的上一轮融资不足半年,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苏州高新区,由拥有30余年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行业经验的刘文菁创立。公司专注于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领域,核心技术为医用植入级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已实现量产,成为国内首家攻克该“卡脖子”技术的企业。公司已完成ePTFE管材和膜材的国家药监局NMPA主文档备案,并与多家医疗器械厂商合作完成材料替代,解决海外供应商“价格高、交期长、不定制”的问题。目前,公司多款基于ePTFE材料的自研产品正在加速临床和注册进程,部分产品已获批并开始商业化。

1.5亿战略投资!心血管龙头先健科技(HKEX:1302)入股电生理新锐剑虎医疗。6月6日,国产心血管龙头企业先健科技(HKEX:1302)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先健深圳将向电生理创新企业剑虎医疗投资1.5亿元人民币,换取后者30%股权。剑虎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聚焦新一代心脏电生理成像和能量治疗平台。其核心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领衔、姑苏创业领军人才赵永明博士创办,技术骨干来自美敦力、强生、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具备完整的有源器械开发、注册和量产能力。公司已形成涵盖三维介电标测系统、纳秒级PFA消融系统、消融导管与成像耗材的电生理产品管线,具备全链路闭环能力。先健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及全球化发展的企业,公司目前有三条主要产品线,涵盖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外周血管病业务及起搏电生理业务。

6月6日,天星医疗向上交所科创板发起冲击的IPO进程宣告终止。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运动医疗器械的龙头。2023 年天星医疗在国产企业中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仅约 4%,与国际巨头相比差距比较大。此次天星医疗IPO审核终止,根源在于其保荐人主动撤销了保荐。作为国产运动医学龙头企业,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在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 髋关节六大关节领域为运动医学、创伤骨科医生提供整体的临床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董文兴曾就职于航天三院,在离开体制之后,他开始以投资人和技术专家的身份,参与投资和研发管理工作。在看项目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对创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经过数年打磨,2016年底,其下定决心表示要创立一个面向全球的国产运动医学品牌。作为中国第一家且可以提供运动医学整体临床解决方案的国产企业,北京天星医疗公司产品已覆盖肩关节、膝关节、足/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手/腕关节的运动医学设备、植入物和手术器械等多个领域,共计300多个品规通过NMPA的批准。

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干细胞药物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首张处方,用于单倍体移植患者治疗。该药物单次治疗费用为19800元,以8次为一个完整疗程计算,总费用约15.8万元。横向对比国际市场,美国FDA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药物Ryoncil单剂定价高达19.4万美元(约139万元),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单剂费用的70倍。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干细胞疗法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商品名:睿铂生),于2025年1月2日获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上市,适应症为治疗14岁以上以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药物。当前,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临床与科研领域的两大焦点。其中,MSCs因具备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多向分化能力及强大免疫调节功能等特点,成为海内外干细胞疗法的研究核心。这类细胞几乎可从所有器官组织中获取,包括骨髓、脂肪、脐带、胎盘、羊水及胎儿组织等,能分化为特定谱系的功能细胞。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300项MSCs相关临床试验,覆盖骨科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据媒体报道,传奇生物将裁撤中国的商业化团队,包括销售和市场部门,以及GMP团队,仅保留研发部门。这意味着公司在国内的商业化步伐已全面放缓。大概率不再把重心放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上。作为国产CAR-T出海的明星企业,传奇生物凭借其BCMA CAR-T产品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在海外市场大获成功,2024年全球销售额高达9.63亿美元,同比增长92.7%。尽管Carvykti于2024年8月在中国获批,但国内CAR-T市场支付能力有限,同类产品年销售额普遍不足3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海外表现。这款 CAR-T 疗法在美国是 “顶流”,定价高达 46.5 万美元一针,相当于人民币335万左右!国内估计没几个家庭负担得起。而在中国,医保政策的限制和患者支付能力的差距,可能仍然是CAR-T疗法推广的最大障碍。2024 年,四款 CAR-T 产品参加医保谈判,结果全军覆没!因为医保支付讲究成本效益,CAR-T 疗法不仅贵,而且适应症有限,难以达到医保纳入标准。

5.3亿融资!康复医疗(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完成D轮。6月11日,法国外骨骼机器人公司Wandercraft宣布完成7500万美元(约合5.3亿人民币)D轮融资,由雷诺集团、Bpifrance旗下PSIM基金、Teampact Ventures和Quadrant Management等机构参与。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累计融资总额达到约1.37亿美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