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渐落,西关老街上,孩子们在廊柱边嬉戏打闹,阿公将板凳饭桌搬至廊下,一家人一边用饭,一边说笑。
骑楼,承载着无数老广人的记忆!
半个多世纪过去,骑楼逐渐被时代遗忘,但幸运的是,随着保护骑楼的呼声响起,恩宁路与北京路上的骑楼得到修缮与改造,被设计师们赋予新生命,重获新生。
骑楼,老广州的缩影
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各家店屋用五脚基相连,形成一条有屋檐的长街,可挡风避雨可乘凉。
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当时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
10年之后,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开始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短短10年间,广州建成了40公里长的骑楼街,北至德宣路(今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河南同福路,东至东华东路,仿佛整个广州都被骑楼“骑”着。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
▲▲左右滑动欣赏 | 满洲窗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为适应城市发展,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直到九十年代末,保护骑楼的呼声响起,才保住这些见证大半个世纪变迁的建筑。
城市更新,老骑楼重新焕发生命力
阳光穿过树叶,撒在街边整齐的满洲窗上,骑楼下响起空灵的打铜声……这里是广州最美的骑楼街恩宁路。
恩宁路始建于1931年,拥有广州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和最长的骑楼建筑群,风格多为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楼下遍布广州老字号和历史建筑,如西关打铜、广彩、手工印章等,承载着千年商都的文化记忆。
2007年底,恩宁路被纳入广州旧城改造计划。位于恩宁路上的永庆坊,是广州旧城微改造的第一个试点。
旧城微改造,是在抛弃传统的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对骑楼进行一定的修复和复建,复原旧城风貌。
2016年永庆坊一期改造完成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习近平到广州考察,参观永庆坊,永庆坊在老年旅游圈一夜成名,一举摘下广州年度“网红打卡地”。
改造后的永庆坊由永庆大街和永庆一、二巷将近50栋骑楼建筑包围而成。除去少部分骑楼为重新搭建外,剩下的大部分都保存完好。
改造之后的永庆坊引入了咖啡店、剧场场馆、文创店等潮流店铺。这里的原住民也借助着旅游的人气沿街开起店铺,卖街头小吃、手工艺品,做餐馆,老广人熟悉的“广味”在小巷里蔓延,终日寂静的永庆坊变得热闹了起来。
原本逐渐走向没落的老街,变得更有生命力。
有人说“传承和创新,坚守和包容,不只是永庆坊的文化特色,也是广州的文化特色,更是广州的文化烙印。”
北京路上歌莉娅225,浪漫的老骑楼
沿着永庆坊一路向东行4公里,在北京路连片骑楼中,有一幢红色的“歌莉娅225”尤为显眼。
这座旧骑楼在12年前就由广州本土著名设计师李伟斌(Ben)改造,至今散发出旧骑楼改造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为了保住建筑的外形和架构,Ben花了8个月的时间去加固,期间还要尽量减少工人们上上下下、搬搬抬抬对它造成的二次伤害……完成这一部分后才开始正式改造设计。
“改造其实很不讨好,拆了重新建一栋楼,既省时省力还没那么大压力……但我自小在广州长大,小时候的傍晚在路边等公交看马路对面骑楼的满洲窗,被屋内的灯光折射出隐隐约约又五彩斑斓的身影,那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温暖,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我想,还是不讨好地留住一些城市印记吧。”Ben沉静地细说自己的回忆。
在这栋被改造完成的建筑里,处处都是过去的回忆:狭长又陡的旋转楼梯,颇具怀旧感的水磨石米和花街砖,五彩透光的满洲窗等等,艺术感爆满。
▲▲左右滑动欣赏 | 狭长又陡的楼梯
曾经的“北京路225号”变成了现在的“歌莉娅225”,一座综合文艺空间,一楼是花店,二楼是服饰,三楼是展览厅,四楼是素食馆,五楼是主题民宿,时尚与复古都在这里得到呈现。
▲▲左右滑动欣赏
“我始终认为,一栋建筑要有生命力,就得不停地生机勃勃,不停地去变化。所以改造不是最重要的,去运营它,让它重新转动起来,才是我们在保育旧建筑中最重要的课题。”Ben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