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说,单论外蒙古分出去这个问题和 蒋介石的关系真不大。但 蒋介石在外蒙古问题上挨骂其实就是他自找的——活该!
外蒙古在清朝几百年的统治下,人民长期蒙受清廷官僚和晋商的大缺大德,其上层又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和收买的影响,以至于在20年代恩琴白军窜入蒙古和苏联红军将其消灭一事前后就事实上分出去了。
在外蒙古独立后,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随着外蒙古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加强、对中国的认同越来越淡泊。以及在蒙古共产党人领导下快速发展的和平生活与军阀混战、动荡贫穷的旧中国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后中国重新统一外蒙古的机会事实上是越来越小的。
反映蒙古革命者与列宁会面的画作
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政治光谱从左到右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而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就很考验时人的政治智慧。
孙中山先生的态度是——直接承认蒙古已经是独立国家:
我们今晚来欢迎巴先生,巴先生是外蒙古人。外蒙古到民国以来脱离中国,内政是很修明的,在陆军一方面也练了很多的骑兵,所以他们现在便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次巴先生到广东的来意,还是想蒙古再同中国联合,造成一个大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就是个很务实的态度,首先蒙古独立已经是既成事实,所以他就先承认蒙古“现在便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不过寄希望于中国革命成功后蒙古愿意与中国重新统一。
有人会问那蒙古不愿意统一怎么办?
到了那个时候孙中山(和他的继承者)就可以说:蒙古不愿意统一也是被祸国殃民、倒行逆施、无能腐败的带清国和北洋军阀吓出了PTSD,更不要说他们蒙古分出去就是在北洋军阀时期,那和我孙中山、国民党有个屁的关系?
无独有偶,冯玉祥先生也指出在20年代还是有蒙古党政高级人士表示外蒙古愿意与中国统一,但前提是当时的中国“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推翻军阀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和人民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行——否则谁会放着好好的“内政修明”和平生活不过,非要重新体验军阀混战、硝烟四起、水旱疫灾、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日子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
由此可见,孙中山和冯玉祥两位先生的态度都是承认蒙古已经事实上独立,同时假设蒙古将来会在中国革命成功后重新统一。
至于如果不能实现重新统一,那责任也是革命之敌北洋军阀的,与我国民党无瓜。
这就是一种出于现实主义而制定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政治态度,非常聪明和稳妥。
但 蒋介石上位后,在向帝国主义兜售出卖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成果、践踏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同时,也完全否定蒙古已经独立的事实。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在政治上大搞412反革命政变和反共清党政策时煽动反苏反共情绪,同时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维护中国统一的民族利益维护者。
蒋介石搞的这一套在短期内确实有效,诓骗了不少群众乃至知识分子、爱国军人(如张学良)。大大加强与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蒙古重新统一的机会到了20年代就已经非常渺茫,40年代基本上就没有了,所以最后蒋介石一番“地图开疆”的骚操作下来——1946年必须要承认蒙古独立的时候就孽力回馈。
按孙中山先生的办法,中国革命胜利后的蒙古即使继续独立不愿加入中国,责任也不在国民党身上。
而蒋介石治下的“中华民国”黑暗腐败民不聊生,是个人都避之不及。蒋介石又为了骗取名声而不择手段,自然就必须承担最后让蒙古彻底独立出去的责任。
虽然很倒霉,但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只享受好处,不承担风险的好事。
1945年苏蒙机械化骑兵集群抵达张家口,与八路军胜利会师。
当然,蒋介石之前不承认蒙古独立倒不是真的为了民族利益。只要苏联能够把好处给足了,要他怎么干都行。
抗战时期蒋介石给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写的那一堆阿谀奉承的肉麻话我们就不放了,这里给个割让土地的案例:40年代他和王世杰两个还准备把“间岛”(今延边)的一部分割让给朝鲜,换回主权本就在华、日后治权也会归还给中国的旅大。
如果真这么干很显然中国会大大吃亏。所以我们后来人根本就没必要把蒋介石那些自我标榜的话当真。
(全文 完)
作者:@教子有方张献忠、@ 蒋梦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