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电影项目的投融资越来越难,资本对投资越来越谨慎,很多原本准备开的现在都滞后了。”这是几家电影公司在正在举行的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上表达的共同体会。而“大浪淘沙”的新形势下,新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电影+”燃梦计划发布。钦嫣 摄
5月30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电影局、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在太湖之滨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300多位影视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投资机构代表、文化投资机构、影视公司、制片人、编剧、导演、影评人、演员等影视行业从业者齐聚无锡。本届峰会以 “新融合·新引擎”为主题,旨在构建中国电影产业与各行各业的产业共生新融合,智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
开幕式上,中影股份总经理江平,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CEO于冬,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著名导演徐峥等代表行业做了主题发言。开幕式上还进行了一场“重头戏”——“电影+”燃梦计划的发布,中国演员协会副会长高亚麟介绍了项目情况。
峰会的圆桌对话环节将围绕“专注专业·优质内容赢未来”、“共享共生·‘电影+’新融合”两大主题,邀请重点影视企业负责人、知名电影人,共同探讨当下电影内容生产的态度及方向。来自创作和投资不同端口的电影人们也给出了自己身在“一线”的体会。
盛悦国际董事长王乃鹏。钦嫣 摄
星皓影业董事长王海峰。钦嫣 摄由外而内的变化,是压力也是动力
论坛从电影行业近年来的变化开始。中国电影从2008-2018年黄金的十年有了质的飞跃,从2010年中国电影首次破百亿,到如超过600多亿的票房成绩,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的电影市场,同时也成为全球已经是荧幕数最多的国家。但近年来也由于过热的资本入场、退场,加之政策变化导致的行业面临“拐点”。
谈及变化,凤凰传奇影业总裁蒋浩说,“作为投资出品方来讲,最明显的变化从去年开始每个项目投资方融资、投资是越来越难,各种合作方投项目越来越谨慎,有很多项目原来准备开,都滞后了一点,这一点是行业资方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
而在输出端口,观众口味的提升也给创作者提出新的挑战,“从2008年现在我们觉得最大的变化除了一个是票房在不断增长以外,最大的变化是观众在不断地变化,观众一直在成长,电影的观众对于电影质量的需求一直在成长。” 曾出品《西游记》系列的星皓影业董事长王海峰说,“《何以为家》《绿皮书》这些过去我们本以为不会有票房的电影,票房一直在往上涨,就是观众对于电影质量的要求一直在进步。我们的观众开始成熟,这个对于我们来讲压力就会更大,必须现在得要真的要做好的电影,观众才能够接受。这个对于我们来源讲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出品了《泰囧》《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的真乐道影业CEO、制片人刘瑞芳则谈到,“最大的感受由外而内的变化。之前更多的注重技术层面,或者是外包装,宣传等,但是从这一两年开始更加注重内容,观众的品位还有专业度更高,所以对内容的要求也更加精准。貌似看上去是一点点小的需求提升,但是对于我们电影人是比较大的变革。”
演员高亚麟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让这些万恶的资本开离场吧,其实我们这些人是深受其害的。沉淀下来的大概都是内容为主了,还是真正热爱的、真正做内容的公司和手艺人,这个行业还是一个手艺人的事。”高亚麟例举近年来电影市场上的表现,“把过去曾经成为王道所有的IP、票房保障的某一个演员这些‘万能钥匙’一一打破,过去曾经一段时间大家对优质内容不看好的,那个时候正流行拼盘,后来又流行流量明星,后来开始流行喜剧电影,后来一一扑街。我觉得特别好,这才是内型化越来越多,最后留下来就是好的电影。”
徐峥在现场发言。卢易 摄
新时代新机遇下,电影人们思考什么
2018年是影视行业公认的重要拐点,资本趋冷,市场缩水,同时新的观众成长也带来传统从业者重新反思的机会。此外,电影发展不再是独立的产业,越来越多的跨界、融合由此带来了行业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进入到电影创作中,也给行业带来新的思考。
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主力观众的90后如今也面临“迭代”,00后网生代的登场也让从业者思考是否需要新的电影来满足新生代观众的需求。刘瑞芳谈到,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所有人的时间变得非常碎片化,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我们做内容来说有几点比较重要,一个是原创性,他们要看新鲜的东西,创新的东西;另外一个是细分化。现在有很多比较类型化的影片屡屡突破天花板,其实这个是他们所关注的,他们要这种专业度。另外,情感共鸣,要打动他们幼小的心脏,让他们怦怦跳起来,这个很重要。”同时,刘瑞芳还谈到电影应该要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要,“年轻人的工作和交友习惯,有一种互换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做内容。”
不过,也有嘉宾提出不同的观点,编剧、制片人杨劲松认为,“网生代观众未必是我们现在中国电影人,特别是创作者必须重点研究的对象, 00后只是一类的电影观众,在中国你想赢得30亿以上票房的电影,不仅仅是00后和90后、95后来支撑这么大的体量,一定是‘全民电影’。”杨劲松谈到,对于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观众,“电影院未必是真正的选择,他会选择互联网体验的消费,包括很多碎片化的娱乐,抖音。” 从业以来,观众的代际研究一直是个老话题,“我们一直在研究,从80后开始研究,90后研究,95后、00后,我们要研究他干嘛呢?每一代创作者人从初心和心灵出发,能够投资选择一部能够感动你的影片,我相信也能够感动同年代的,同文化阶层的,有共同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这一代人,这部电影就会在投资和教坊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利润,就不会有失恒,我们在研究新生代是研究不过来的。”
峰会上,还重点发布了 “‘电影+’燃梦计划”,这是中国首个“电影+”创业创新基地、电影后产品开发集聚平台,旨在构建中国电影产业与各行各业的新融合,促进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授权产业链,推动电影产业的更多元的发展。
作为资本方的代表,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介绍,这些年资本方的确对投资变得更谨慎了,“这个谨慎我觉得也跟可投资标地未来的价值预期有关系,其实我们看了国外的很多特别是美国,比如说电影的盈利,30%来自于票房,70%来自于后市场,国内正好反过来,甚至于90%来自于票房,10%来自于后电影。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在后电影特别是围绕电影IP或者是后电影的衍生开发,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我觉得这方面大有可为。”对于“电影+”的新尝试,单俊葆认为,电影+跟新零售的结合,可能会诞生出一些新的业态,“能够使原来电影的IP,能衍生出一场景IP来,这就使得电影票房是千亿的市场,可能会进到万亿的市场。”
“电影+”燃梦计划发布现场花絮。钦嫣 摄
正在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拍摄新片的徐峥在现场和各位嘉宾分享了一件小事——拍戏疲惫期间他在当地体验了一次艾灸。做艾灸的小夫妻告诉他,自己是看了他的《我不是药神》后从原来买小东西改行做了“保健”行业,“这个是很小的事情,但是给我很大的感慨,所谓的电影文化,我们要说什么造梦也好,我们要做电影也好,其实最终的归宿,安身之处就在于跟普通观众的交流,也许你拍的一部电影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改变别人的生活,改变别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我想这个就是文化的力量。”徐峥说,“我们怎么样搭建更好的空间,为整个行业来构建一个平台,但是最终我们的目标是为内容服务,我们要制作出更多具有价值,具有正能量的内容来影响别人的生活,影响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