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1300多座祠堂中,只有三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是陈家祠,一座是留耕堂(何氏大宗祠),还一座则是广裕祠。
相比陈家祠、留耕堂的声名在外,广裕祠有些默默无闻。
所以你绝对不知道,广裕祠的建成时间,会比陈家祠早400余年。
你更不知道,它还与北京故宫同岁——
它们都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破土动工(另说明宣德年间,即1426-1435)。
但比起象征皇权的故宫,
广裕祠除了承载家族的记忆,也是过去那段迁徙历史的见证者。
01
广裕祠,怎么来的
坐上地铁14号线到新和站下车,后打车坐上十几分钟,也就到了广裕祠所在的钱岗村。
钱岗古村东门口的石碑 图源@河洛
村子所在的地方,最初叫做沙溪峒。
这个名字其实可以分开看,沙溪+峒,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沙溪是村里有条溪河流淌,峒是它被群山环抱,处于山间的小平原。
倘若你打开附近的地形图,其实也能看到钱岗村处于山谷的夹峙地带,只有一条主干道联通——它被大庾岭支脉九连山脉所围绕。
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是九连山脉的末梢。
广州地形图。图源@网络
这种地形也使得钱岗村在古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要地。
所以最初的钱氏看上了这里,以此开村,又因附近有座“七星岗”,遂名钱岗。
后来谭氏、张氏、冼氏等等都入村定居。
不过,这都是最初。如今我们进村一问,这里的人们十有八九姓陆。
为什么?
答案就在广裕祠。
广裕祠全称其实是陆氏广裕宗祠。
广裕祠 图源@河洛
而陆氏,并不是广府地区的姓氏。
这个姓氏来源于山东平原县,这里曾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的封地,这里的人以陆为氏。
在南越国的史书里,我们能找到最显眼的陆字,是当初劝南越王归汉的陆贾。
是的,你没猜错。
钱岗村的陆氏,与西汉的陆贾,有联系。
“南越陆大夫驻节故址”碑石于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图源@陆氏大家族
不过这个联系,有个“中间人”,南宋宰相陆秀夫。
而钱岗村陆氏后人看来,陆秀夫是陆贾的传人。
所以在广裕祠的门联上,上联写着“诗书开越”,指的是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一事;下联写着“忠孝传家”,指的是南宋陆秀夫精忠报国一事。
广裕祠 图源@河洛
陆秀夫作为“南宋最后的脊梁”,虽然在崖山海战之后,携幼帝投海殉国,十万军民也追随其后,跳海殉国。
但胜利的元兵并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
彼时为父镇守大庾岭梅关的,是陆秀夫四儿子陆礼成,也遭到元兵的追杀。
于是他便带着陆家血脉,从珠玑巷出发,沿着北江、九连山脉南下进入从化,最终定居钱岗村。
广裕祠旁塑像 图源@河洛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陆氏开枝散叶,逐渐成为村里的主要姓氏。
我们也能想象那时候,一个逃亡家族为了避难,会有多害怕被追杀。
正如我们刚刚所说,这个村所在的地形,是兵家要地。
地形,是他们最基础的防御手段。
他们也需要武器,更需要一副“铠甲”。
钱岗古村 图源@河洛
如今你纵观整座钱岗古村,其实也能发现这是一座古堡式的村落。
在广州提起古堡,我们能想到最多的是增城岗埔围垄屋。
而在钱岗古村,它有门楼连着高墙,将整个村环绕,墙外是护村河,墙内是纵横交错,没有一条垂直路的街巷。
外地人一进来,这里就是一座人造迷宫。
钱岗古村西门之镇华门 图源@河洛
这个“城”,五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九百多座民宅,广裕祠居于正中间。
如果你去看过广州其他村的祠堂,其实能发现它们基本位于村面,是一个村的排面。
比如猎德村的祠堂、从化凤院村的祠堂,布局上是祠堂在前,居所在后。
把祠堂居于中间,除了说明陆氏一族对传承的重视,也是一种防御的姿态。
广裕祠 图源@河洛
哪怕等他们准备建广裕祠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了几十年。
又或许是元灭亡后,又等了几十年,才敢把祖先的功绩,用具象的载体铭刻。
比起被追杀,他们更怕祖先的功绩被埋没。
后来,到了明万历年间,从化知县侯邦治赠送了块木牌匾,“广裕名宗”,或许能让他们放下戒备。
如今这块牌匾,还悬在后堂之上。
又或许是放下了戒备,这里的人才敢“远赴”外地,在文冲村留下了关于陆氏的“据说”:文冲村的陆氏,来自钱岗村。
广裕祠 图源@河洛
正因为重视,所以广裕祠也是村里最“华丽”的建筑物,
也因为重视,所以成为全国独一份,唯一一座有六次大修年代记录的古祠,
更因为重视,它才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
广裕祠 图源@河洛
我们才能见到,这一座与岭南祠堂不一样风格的祠堂,才会听到考古学家麦英豪口中“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民俗专家眼里的“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
02
不一样风格的岭南建筑
走进广裕祠,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除了祠堂是三进式的,它的屋顶是北方式的悬山顶,却又覆盖着岭南常见的青砖素瓦。
广裕祠 图源@河洛
甚至每一进的地方,都有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广裕祠内的壁画 图源@GZphotos
比如中堂是明代主打简洁的建筑风格,祖堂是明末清初,建筑物由简洁向细致的风格过渡,头门又具备清后期的写实风格。
祠堂内安放的陆秀夫雕像 图源@GZphotos
就连那柱础,也用了鸭屎石质,这种材质的主产地是西樵山。
在祠堂的脊檩上,也清晰地刻着每个大修的时刻。
图源@网络
1
第一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1807年);
2
第二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
3
第二进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一块《重修广裕祠碑记》,上面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已卯季夏吉旦重修”(1639年);
4
第三进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1667 年);
5
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枋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1915年);
而从2001年开始,广裕祠启动了第6次大修,由陆氏后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元鼎等担任重修工程专家,并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在门前,还有在广东绝无仅有的八字形照壁。
这种建筑物在北方的作用,是为了阻挡风沙侵蚀而起。
广裕祠前的八字照壁 图源@河洛
广东的祠堂,大多是在门前留下一个池塘,一般称之为月池,客家人唤为风水塘。
毕竟在岭南的传统文化里,以水为财。
祠堂门前为水塘,说的是出门见财。
但广裕祠没有。
钱岗古村内的步步青云路 图源@河洛
也因为这种特别,才让它成为研究古代建筑与祠堂文化的“活教材”。
从钱岗村到广裕祠,完整记录了一个北方家族,如何在南方扎根的全过程。
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南北文化交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