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报告:广东“小巨人”企业与资本市场“互动”不足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锐 1月19日,普华永道在广州发布《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广东“小巨人”企业曾获得过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有基金投资的占比不到10%,特别是广州、佛山和东莞的“小巨人”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资本的关注度不够。

普华永道政府事务部高级经理赵安然举例称,该调研团队去年走访一家广州“小巨人”企业时发现,尽管这家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系统细分赛道已经取得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其公司管理层坦言从来没有做过资本运作,“他也不知道什么资本和他的赛道匹配,需要做快速的成长和扩张,需要创投、风投资本的关注”。

赵安然表示,上述现象在广州、佛山和东莞的“小巨人”企业走访中表现尤其明显,希望政府能提高重视。

广东“小巨人”画像

国家工信部公示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A股上市企业数量的32.9%。当中,95%专精特新企业是民营企业。

报告总结广东“小巨人”企业画像指出,截至2023年7月,广东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1.8万家,民营企业占比约95%;其中八成位于深广莞佛四个GDP万亿级城市,深圳有752家、占比过半,广州、东莞、佛山分别为249家、172家和86家,城市间数量差距较大。从企业规模来看,广东省“小巨人”大多数处于成长期,以中等规模企业为主。

报告称,广东“小巨人”企业产业赛道分布与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基本保持一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产业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最多,依次有690家、260家、177家和88家“小巨人”数量合计约占80%,彰显出“小巨人”对广东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

同时,“小巨人”企业都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站稳脚跟,广东“小巨人”成立年限主要集中在11-20年,占比过半。相较而言,深圳“小巨人”企业更加年轻,平均成立年限为14.4年;近10年以内成长起来“小巨人”高达242家,约占深圳“小巨人”总数的1/3;广州和佛山“小巨人”企业平均“年龄更大”,其中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小巨人”企业占比更高,约1/4的“小巨人”企业成立年限都已达20年以上。

与资本市场“互动”不足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累计上市“小巨人”有241家,上市率约为16%, 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其中,深圳在全省拥有最多上市“小巨人”,占广东上市“小巨人”企业的45%,在全国城市排名也仅次于北京。从上市板块看,广东“小巨人”企业上市板块以新三板最多,占比44%;其次才是创业板、科创板,分别占比24%和19%。

报告认为,广东“小巨人”被钱“看见”不足,对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核心上市板块的利用不足,新三板对企业上市的利润、经营要求等门槛相对较低,但市场关注度及流动性也相对较弱。此外,目前投资广东“小巨人”企业最多的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粤科金融、深圳高新投等,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最受资本青睐。

报告也提出思考和建议称,“小巨人”需要的生产要素与传统制造企业截然不同,政府需为“小巨人”更多配置产业基金、生态和场景,而不是“补贴”;为“小巨人”打造更多展现实力的“舞台”,让它们被市场和资本“看见”。

“政府的引导基金或者母基金等同于天使投资,第二轮才是深创投这样的企业投资,希望政府从产业引导的角度去投,在财政上对专精特新的前端投入更多,后补就太晚了。”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针对报告提出的上述建议表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