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宇辉:从江南港口发展看青龙港、上海港地位变迁|讲堂169-4②

169-4文汇讲堂在张园内的安垲第海外交流中心举办,此为会场尾部的实体背景版和直播工作台

【导读】文汇讲堂169-4期“青龙镇、上海镇、元代大水闸——唐宋元上海水治”,于2024年8月11日在张园安垲第海派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副研究馆员王建文主讲,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部副研究馆员顾宇辉受邀对话,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点评。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协办,南京西路街道、上海市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央视频、喜马拉雅、文汇报视频号直播。

现将讲座内容分主讲、对话、提问、点评四篇刊发,此为对话篇。

对话环节,顾宇辉从江南航运史角度展开补充

江南治水特殊处:促成航运发展

顾宇辉:对于唐宋元的上海水治,我更多从航运角度思考。

江南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这一区域的治水工作。因为江南在唐宋以来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是是国家的赋税征缴重地。治水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包含防洪、防潮(海潮)、灌溉、航运、水资源调配等功能。但江南地区很特殊,航运是水治之外同样重要的目标。

治水与水运的发展关系密切。历史上,黄浦江疏浚、吴淞江及娄江的疏浚有力地促进了江南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业发展促进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据我了解,志丹苑水闸遗址在发掘过程中,除了发现水闸相关的遗址遗物外,在水闸所在河道里发掘一些青瓷片,还有50米左右的石驳岸。石驳岸一般与港口、埠头及航运活动有关。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内的水闸河道

请教一下,志丹苑遗址的石驳岸在发掘时有没有用于船舶靠岸系缆的石孔洞?

志丹苑水闸主要用于冲沙治水,不具备航道功能

王建文:据我所知,没有发现系船或者系绳的孔。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水闸建在赵浦,但赵浦是南北向的,而考古发现的水闸是东西向的。傅林祥先生认为志丹苑水闸是建在松江的分叉河道虬江上。水闸闸门宽度只有6.8米,非常小。主要作用是为了冲沙,涨潮时关闭闸门,潮水就无法上溯造成河道淤塞,等清水来时再掀起闸门,利用清水冲沙。由于水闸较小,可能不具备通航的功能。

志丹苑水闸的狭小闸门模型,来自元代水闸博物馆官网

青龙港于唐朝在江南口岸中崭露头角

顾宇辉:唐代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南方是广州,东部是扬州。宋初,随着长江河沙淤积,扬州已经不具备海港功能。这一时期,青龙镇在江南的口岸中逐渐显现。唐代大中年间已有日本、新罗海船抵达青龙镇的记载。北宋嘉佑七年(1062),镇上隆平寺所造七层宝塔,成为进出港船只的导航航标。如您主讲中引述,该年所立《隆平寺灵鉴宝塔铭》记载当时往来该镇的贸易海船“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

伴随内外贸易的发达,朝廷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在青龙镇设立税务监官,对商船货物进行征税。据南宋《绍熙云间志》所载,当时镇上寺院、街衢、廛肆鳞次栉比,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烟火万家,人号“小杭州”。我们从青龙镇出土瓷器似乎也能得到佐证,这些瓷器不但有来自长江以南的多个窑口,还有小部分来自北方窑口。可以看出,此时的青龙镇尽管只属于华亭县的一个镇,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州县范围内的市镇聚落,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经济腹地的区域性内外贸商港。

南宋《紹熙云间志》是现存的第一部上海地方志,记载了南宋时青龙港的繁盛,也记载了华亭县盛况

唐宋时期上海还未成镇,青龙镇是当时江南重要的商贸口岸。南宋后期,伴随长江 泥沙的不断堆积,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不断东移,位于吴淞江中游的青龙港航道不断淤积,通航条件变差,港口逐渐衰落。

元代后太仓的刘家港因漕运功能取代青龙港

元明时期,江南口岸重要的港口位于娄江下游的刘家港。据明代陈伸所撰《太仓事迹考》和弘治《太仓州志》记载,刘家港为“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这主要得益于元明两朝官方推动的以太仓为始发港的大规模海运活动。元代从刘家港把江南漕粮运到大都,明洪武年间从刘家港把江南漕粮运到辽东以供军需;明代郑和七下下西洋,均以太仓为起锚地。这种由官方推动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刘家港的发展。除官方推动的航海活动外,此时刘家港的国内国外商品贸易也非常繁荣。

左图为现代人依据明代《太仓事迹考》描绘的刘家港“六国码头”盛况,右图为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图

上海港正式崛起于清康熙开放海禁之后

上海港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雏形。北宋时期,它尚未成镇,地位不能与青龙港相比。元代,它夹在刘河(民国后改为浏河)和澉浦之间,港口功能发挥受到限制。明代,上海港的地位远不如北方的刘家港,和南边的乍浦、宁波及双屿等一众港口也无法比拟。从整个江南口岸功能来看,当时上海港地位还是有限的,明代中期被称为“小苏州”。

上海港在整个江南口岸中迅速崛起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之后。1685年,清廷在沿海设置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上海县城所在的江南大关,统辖长江口南北六百余里海岸线,下设24个大小分关。在海关行政建制上确认了上海港在江南口岸中的地位。道光初年,运河淤塞,江南漕粮北运由运河改走海运,上海成为江南漕粮北运的交兑港。大规模的漕粮海运促进了上海航运的发达和港口的繁荣。

此外,同期的刘家港,在乾隆末年到嘉庆初年,水文条件出现很重要的变化。此时的刘家港外的长江口出现了拦门沙(咸淡水交汇形成河口环流,造成泥沙蓄积,形成数十公里的水下浅滩),严重阻碍航道使用,由北洋来的大型商船进入港内日益困难。原来清政府规定,北洋的沙船到刘河收泊、闽广的海船到上海收泊。随着拦门沙的出现,这一规定商民自然难以遵行。到嘉庆年间,官府听由“商民自便”,原来停泊刘河的大型商船逐渐转移到上海。这无疑是上海港口崛起的一个重要外部加持因素。随后,上海港在江南口岸中逐渐取得一枝独秀的地位。

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凤楼远眺图》形象描绘了清朝中期上海十六铺“一城烟火,半江舳舻”的航运繁华景象,此图为清代画工曹史亭(树李)临摹,约成稿于咸丰同治年间

开埠至1930年代,上海港经历向轮船港、现代港口转型

上海开埠后,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从帆船港向轮船港的过渡。特别是列强主导中国港口管理之后,港口所进行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是适应轮船航运业的发展,为列强在华开展各类商务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为适应轮船港的发展,列强在黄浦江沿岸设立了以洋行为代表的各类航运企业,修建了许多船舶修造工场、仓储设施,并进行航道疏浚,这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港口近代转型、对新式民族航运企业、港口装卸企业、造船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示范效应。

至1930年代,上海港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海港之一。这个时期,港口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是以航权主权的丧失为代价实现的。当时的海关长期由洋人主导,负责港口管理的港务长长期为外人担任。港口的引航员也长期由外籍人员充任。到1930年代末,港口发展最繁荣的时候,航运业90%以上的远洋航线长期被英美日德意等外国大型航运公司垄断。

开埠早期的上海港

1873年1月,“伊敦’轮从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

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后,上海港从河港向海港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港口回到了人民手中,上海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世纪以后,经历25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至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在枢纽能级提升、集疏运体系优化、航运服务功能完善、发展软环境营造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020年7月11日在中国航海日论坛发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强,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2024年为上海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为适应上海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上海港口布局和功能也发生显著变化。黄浦江上游、中游港区、宝山作业区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港口运输功能逐渐外移动。为适应长江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口外高桥港区和外海洋山等港区迅速崛起,成为服务长江经济带,承接黄浦江港区功能的转移。上海港空间发展重点逐步“由江入海”,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同时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老港区也发生了功能转型。截至目前,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了由工业生产、港口装卸、仓储为主的生产性功能向金融商贸、航运服务、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居住生活等综合性功能的转变。

洋山深水港,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回顾江南口岸的演变和上海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上海港在内的江南各个港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此消彼长即是重要例证;同时,在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历史上针对黄浦江、吴淞江、娄江及长江口等水道治理,还有通过这些治水活动所实现的港口发展变化正式这一力量的体现。

上海港一跃成为国际大港与其经济腹地密切关联

王建文:您讲得非常准确。八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间,李白在作于755年的《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这样描绘: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誇楚太子,便睹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傥相思,登岳一长谣。

百度对李白诗歌中广陵潮的解读

此时在扬州还能看到广陵潮,说明当时的长江扬州段以下还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口,才能形成潮水上溯到扬州。以后长江入海口淤塞速度很快,诗人李绅作于835年的《入扬州郭》诗序云:“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颀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说明在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在扬州已经看不到潮水。

扬州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港口,之后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加上黄巢起义对扬州的破坏,扬州港口被废弃。与此同时在太湖流域、江北有很多小的港口兴起,现在考古可以证实,像黄泗浦、青龙镇、江北东台辞郎村、宁波和义路码头等,基本都是中晚唐以后才开始兴起。

长三角地区港口分布图

江南兴起一连串的港口,一方面取决于航运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所依托的经济腹地,两个条件都具备时,港口一般发展较好。青龙港到元代早期,因航道不畅,海船没法进来,此时几乎废弃。元代任仁发主持的吴淞江治理,已经很难改变吴淞江淤塞的命运。至永乐年间,开通范家浜,淀山湖和吴淞江上游的水通过黄浦入海,黄浦江水系取代了吴淞江水系,吴淞江成为黄浦支流,史称“江浦合流”。上海地区的水系也逐渐从吴淞江水系变为黄浦江水系。与之相应的是,青龙港的功能一部分移到太仓,一部分移到上海镇。

上海港到开埠后很快变成国际大港口,到现在连续十四年为全球第一的集装箱港口。因此,我们综合考古发掘与文献史料,目的就是追寻上海港的前世今生,探索上海港的时空变迁。

整理:李念 金梦

作者:顾宇辉 王建文

文:顾宇辉 王建文图:现场周文强拍 杨颖 李念图片整理制作编辑:李念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