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从墙上挖出一块石碑,竟然是中国存世最早汉隶碑刻!

关于墓志之始,起先因无实物可资佐证,故虽众说纷纭,终无定沦。

1983年12月,接到村民上报,山东省高密县文物管理所李储森等人,快速前往县城西南五十里田庄乡住王庄村东头场院屋墙上,他们和村民一起发现了一批嵌砌在墙面上的汉画像石,太令人兴奋了!其中尤为惊喜的是一块有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纪年的刻石,圭首,高八十八厘米,宽卅四厘米,额无题字。如下:

释文:青州从事,北海高密孙仲隐,故主簿、督邮、五官 掾、功曹、守长。年卅,以熹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日戊午,葬于此。

隶书名家刘文华评价《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刘文华提到的《孙仲隐碑》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出土最早的汉隶。

关于墓志之始,起先因无实物可资佐证,故虽众说纷纭,终无定沦。《孙仲隐墓志》的出土,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通汉代墓志了。由此可知,埋幽墓志至少在东汉中期就已经开始了。

汉碑书法,分官书与私书两大派。官书出名人学者之手,如《孔宙》、《乙瑛》、《礼器》、《史晨》、《曹全》诸碑及《熹平石经》等,在端正中各具风格。私书出胥吏或下层知识分子之手。有的书者,文化并不甚高,书录碑文,偶有错字,如《张迁碑》即是一例。

此《孙仲隐墓志》中,“卒”作“*”、“葬” 作“*”,其点画亦有误。志中“病”字“丙”之有竖有钩,“午”字及“於”字之“人”有啄笔,已开正书之渐。这种情况在当时官书诸碑中是看不到的。但正因为书者并非名人学者,故受规矩束缚较少,结字若不经意而意态横生,颇有逸趣,可供今日习隶者之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万奇匠村进行内容整合删改,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保有删改内容的权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