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那些事儿 | 三十而立中山站 纪念日快乐

今天是中国南极科考中山站 建站30周年纪念日 祝我们美丽的南极中山站生日快乐 南极的科考站建设多年来

今天是中国南极科考中山站

建站30周年纪念日

祝我们美丽的南极中山站生日快乐

南极的科考站建设多年来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有包含中山站在内的四座科学考察站。目前,第五座新站的建设也在紧密筹建之中。值此中山站的三十周年建成之际,我们将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南极科考站中山站的建设情况。在接下来几天里也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南极科考站建设的系列故事。

 

中山站 摄/穆连庆

我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从1989年2月建站以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 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

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为了确定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方位,1990年考察队连续几天支起仪器进行卫星定位,并进行精密的计算。很快,一个两米多高漂亮的方向标竖立在站前。标柱经过了油饰,一段一段红白相间,就像测绘用的花杆。

顶部钉着企鹅和熊猫模型,下面钉着箭头状木制标牌,上面写着中山站与祖国各大城市的距离:"北京12553.16公里,青岛12280公里,上海11741公里,杭州11637公里,天津12493公里, 南昌11329公里,郑州11920公里,长沙11236公里,广州10701公里,武汉11518公里,成都11322公里,香港10602公里,哈尔滨13403公里,台北11007公里,沈阳12932公里,石家庄12317公里。"

中山站 摄/李航

站上的生活配置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站上的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全年不间断的冷热水供给。

洗澡间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队员们随时洗澡。站上拥有各种车辆十多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要。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车3辆、这种雪地车,即使在冬季,也可进行远程科学考察。电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成,可以保证站区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连续用电。

@

站上的医务室,配备有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台等医疗器械,可进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术。通讯室安装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讯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不仅满足了中山站与北京的通讯联络,也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字、图片传输和电话业务。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此外,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2009年1月30日,中国南极中山站临时邮政局首次成立,考察队员们可以通过邮局向国内发送信件和包裹。邮路主要通过"雪龙"号将邮件带回上海,再由上海邮政局发往各地。

网络资源

极光是发生在南北极上空奇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受太阳风影响,高能量带电粒子与离地面80~120公里的高空大气层中的稀薄空气分子发生猛烈冲击,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可见光,这就形成了极光。随着南极夏季的结束,南极日渐显现出寒冷的一面。由于中国南极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两次极光带,是世界上进行极光观测的最佳场所之一。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自2015年11月下旬起,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利用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依托中国南极中山站良好的地面保障条件,通过冰雷达、重力仪、磁力计、激光高度计及高精度差分GPS等多套机载科学调查设备,对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大规模、系统性航空科学调查,至2016年1月探测区域已覆盖86.6万平方公里。

中山站莫愁湖 摄/郝光华

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冰川学家、“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项目负责人孙波说,根据现场探测数据,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3个重大科学发现。

第一个大发现是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南极洲东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的冰盖底部。冰雷达探测数据清晰地显示冰盖底部存在一条完整的大峡谷,该峡谷长度超过1000公里,峡谷顶部最大宽度26.5公里,峡谷深度超过1500米。其规模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为地球表面迄今发现的最大峡谷。

第二个大发现是南极冰盖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湿地”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孕育而成。探测发现,该地区冰盖底部藏有众多冰下湖泊和冰下水道,且相互贯通连接。其中一个冰下湖泊的宽度达到26.5公里,另一个冰下湖泊形成于冰层厚度超过4000米的地方。相关发现对冰盖物质平衡等方面研究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大发现是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的深部冰层呈现大范围暖冰现象,表明冰下基岩地热通量显著异常。冰雷达探测数据显示,这里的深部冰层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更易于融化形成冰下湖泊和水系。暖冰的存在与冰下地质构造、板块结构和岩石热状况密切关联,这为地质学家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命题。

“这次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航空科学调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现场考察成果令人非常振奋”。这三大发现对深刻理解冰盖稳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揭示冰下地质构造和热状态及其演化、寻找南大洋超冷水和底层水生成源区域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资源

南极建筑

1984年,中国政府在建成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从位置来讲,它位于南极洲南设德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但从严格的地理意义上说,长城站还不在南极圈内。

仅仅又过了4年,1988年,中国政府又宣布建立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实现了5年在南极建成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的战略目标。之后,我们国家又建设了昆仑站和泰山站两个内陆考察站。

南极科考的老队员们睡过集装箱,住过简易房,条件异常艰苦。

中山站 摄/刘杨

在接下来的推送中,我们将为大家整理南极科考站建设的系列介绍,真实讲述我国极地科考队在南极建设的历史和极地建筑的故事。

还是祈祷一切安好顺利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