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瑛 /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转载已获授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必不可少的治疗项目,但在输液过程中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护士,快点,液体输过了”“护士,我看见一个小气泡进我血管里了,我会有生命危险吗?”
若少量空气进入患者体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进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严重时可能有医患纠纷风险。
我们先了解一下液体是怎么输入静脉血管的: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脉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大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注入静脉内。
大气压直接作用于输液袋表面,输液袋受大气压作用流入输液管形成水柱,而输液袋内液面距离穿刺部位的高度决定水柱压以及液体静脉压的大小,当二者之和大于人体静脉压,则药液顺利滴入血管内。
所以,我们输液时溶液瓶应挂于与穿刺部位约60~100cm高度才能使输液系统内压大于人体静脉压,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
那么,空气会从空瓶进入静脉吗?
下腔静脉系统和上腔静脉中的双上肢静脉系统,受到重力作用,都是有正压的静脉,这些部位的体表静脉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反向流动,静脉血会自动往低垂部淤积。
只有位置明显高于心脏水平的部位,静脉才有可能是负压,负压时血管就塌陷了,此时穿刺点若高于输液管位置,血管里才会进空气。当然,我们输液时穿刺点位置是明显低于输液管的。
通常我们输液的位置都在手臂上,输液时多是坐位或平躺体位,这种体位手背静脉始终保持充盈状态,空气是不会主动进入血管的。相反,液体输完后,由于外面没有了压力,静脉的压力占了优势,输液管里会有回血。
进入血管的空气达到多少会致死?
研究表明,静脉空气栓塞的致死量为 200 ~300 ml。也有报道认为气体以100 ml/s 速度进入血管系统,累积量达3 00~500 ml 时可引起死亡。
颅内静脉空气栓塞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进入的气体量和栓塞累及的部位,即使 2~3 ml气体也可能引起死亡。
空气栓塞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和引起的后果与进入循环的气体量、速度和患者发生空气栓塞的部位有关。
少量空气栓塞可无症状及体征,或有轻微的头痛、呼吸困难、恶心等。
随着进入气体的量和速度的增加,空气栓塞可引起循环衰竭和多器官缺血缺氧表现,最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和低血压。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心前区闻及“车轮声”是空气栓塞的典型临床体征。
心电图可表现为非特异性 ST-T 改变和右心室劳损改变,也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动过速,甚至心脏骤停导致死亡。
预防输液时产生小气泡的技巧
1.将输液器内气体彻底排除后维持茂菲滴壶液面在 1/2~2/3水平,可有效对茂菲滴壶气泡作一定缓冲。
2.输液排气时,输液管末端过滤器由于排液速度过快,不易使液体充盈,会导致空气排不尽现象,排液至输液管过滤器时,应将头皮针高于输液器乳头位置并轻弹,会杜绝产生小气泡现象。
3.静脉注射药物时,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夹后,右手虎口处持装有药液的注射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头皮针的尾部(和输液器连接处)反折,右手拇指和食指配合左手断开头皮针与输液器连接处,再用左手取下注射器的针头连接在输液器头端,使注射器与头皮针反折的尾部连接,右手持注射器回抽并抬高注射器尾端,并用左手轻弹注射器与头皮针的连接处,使空气悬浮在注射器的尾部(即药液的上方)直至推注结束,最后将输液器中少量药液滴入头皮针座内,注意无菌操作,可有效减少小气泡产生率。
如何预防和处理空气栓塞?
1.患者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2.有深静脉置管或浅静脉置管的患者输液时需检查置管是否通畅、肝素帽与留置针连接是否紧密。使用微量输液泵患者也需护士准确调节输液速度、量,以免调节错误造成空气栓塞。
3.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指导家属做好输液的配合工作。
4.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守护。
5.患者发生空气栓塞后,迅速将患者置于左侧头低足高位,目的是使肺动脉口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使气泡向上飘浮到右心室底,随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少量进入肺动脉内,同时使循环中的气体尽量不要经左右头臂静脉、颈静脉逆行进入脑部。
6.加压吸氧,使血液中气泡直径变小,易于溶解。
7.遵医嘱用药,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
8.患者病情稳定后,详实地记录空气进入原因、空气量及处理过程,持续观察直至患者完全脱离危险为止。
参考文献:
[1]丁伟.浅谈静脉注射时避免接头处产生小气泡的方法[J].智慧健康,2019,5(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