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惠:以学术之舟,渡爱国之海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

“避居斗室,苦读群书,遐想中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在台湾一片‘去中国化’的呼声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这样,中国文化成了我的精神家园……”近日,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等主办的“走向现代中国暨《吕正惠集》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办,6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福州,共同探讨吕正惠的作品。

吕正惠何许人也?他是书痴,读书、教书、著书,也出版书。他所写的《诗圣杜甫》《CD流浪记》《走向现代中国之路》《写在人间》等作品,热诚地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作为陈映真创办的台湾人间出版社的接班人,他为读者介绍海峡两岸重要的学者、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爱国志士,被两岸学术界亲切地称呼为“老吕”。

“身为台湾南部人,我为什么成了统派?”这是“老吕”的自白,也是许多人的困惑。

出生于1948年的吕正惠,是台湾嘉义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却酷爱地理和历史。初中时,常常老师还没教到,他就把课本读完了。他喜欢把各地地图摊在窗玻璃上,用白纸描下来,再仔细标出河流和城市;他热爱读史,尤其热衷唐宋文学,将一生忧国忧民的杜甫、旷达豪放的苏轼视为榜样。

“我对中国的感情,是透过一省一省的地图描绘出来的,背诵一个一个朝代连接起来的。”吕正惠说,中华文化吸纳融汇、延绵不绝的特质,为他打开了广阔天地,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

这一重大事件深深震撼了吕正惠。在那个思想被禁锢的年代,吕正惠开始思考究竟“何为中国”。对他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因为他不只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还认真研究了中国近现代史。

“通过学习比对,我发现台湾教科书里那些关于‘五四’、抗战、国共内战的内容并不完整,我想找到答案。”吕正惠说,那段自我思索、自我探讨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艰苦也最宝贵的时光。最艰苦,是因为台湾像他这样想的人不多;最宝贵,是因为他摸索出自己的历史观。“只有当你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现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才会真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在吕正惠看来,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就是中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中国曾度过了100多年的‘苦雨终风’,但最终还是放晴了。这样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有多了不起,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吕正惠深情地说。

从书本走进现实中国

从未到过大陆,但那奔腾的黄河、滚滚的长江、巍峨的长城,时常萦绕梦中。现实的祖国究竟什么样?

1987年,两岸开启民间往来交流后,吕正惠终于能跨越台湾海峡,走进念兹在兹的祖国。

“我40岁后的生活,远比前半生要丰富得多。走过的、看到的、重新学习的,让我的中国观产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吕正惠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这一趟他走过许多地方,听到了北京话、上海话、武汉话、四川话等等,终于亲身体会到什么叫作“地大物博”。

从那时起,他又开始思索:“什么是现代中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许多地区还不发达。回到台湾后,曾有人问吕正惠:“落后的大陆,你还喜欢吗?”吕正惠反问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都有一个过程吗?大陆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正如吕正惠所言,此后的30多年里,大陆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蓬勃发展。这也让吕正惠的生命越来越充实。脱贫攻坚完成、“一带一路”建设、高铁网络纵横交错……这些巨大的发展进步让他确认,中国的现代化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的复兴。

然而,面对发展的大陆,岛内的“台独”声音依旧不绝于耳。这是为什么?

吕正惠把目光投向中华文化的深处。“因为‘去中国化’,岛内许多民众对大陆依旧无知,甚至可以说愚昧。”吕正惠回忆道,有一次到厦门参访时,他身边的朋友惊叹道:“厦门人太可怕了,他们偷学我们说话。”这让吕正惠意识到,许多台湾人对大陆的误解是被教导出来的。

岛内还有一种声音,主张“全盘西化”。吕正惠认为,这是岛内民众缺乏归属感的另一个原因。“不可否认,中国已经渡过重重难关,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走西方的道路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吕正惠认为,中华文化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如果都像一些国家信奉强权政治、四处寻衅滋事,让穷国无以为生,那不是天下大乱了吗?

为了让更多岛内民众了解现代中国,1992年,吕正惠从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位置退下来,毅然加入了“中国统一联盟”。这在外界看来,是“弃学界功名,表中国认同”的举动。2006年,他又接过素有“台湾鲁迅”之称的陈映真的重担,出任台湾人间出版社发行人,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

此后,他时常来大陆,与大陆文学界人士探讨唐宋文学、台湾乡土文化、现代中国之路等话题,拉近了两岸文学界的心灵距离。与此同时,他还在岛内出版了德国女作家王安娜的《嫁给革命的中国》、台湾爱国志士陈明忠的《无悔》以及各种大陆现代文学,希望唤醒台湾民众。

“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总要为家乡做点事。”吕正惠坦言,台湾正面临抉择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希望带动更多台湾民众去思考、去看见,通过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大陆,找回自己的归属感。

囊萤之光可放光芒

“老吕为什么爱杜甫?我想他是以杜甫的人生经历置换到自我的生命体验。以史入文,用现实主义的理性分析来解读台湾文学,寄予厚重的同情与关怀;把杜甫作为抚慰创伤的人格偶像,以文化寻根建立文化自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羽如此评价吕正惠的家国情怀。

“认识老吕的时间已久,我敬佩他葵花向日的坚定,继承陈明忠、陈映真等台湾爱国志士的志向,在台湾努力做好一个中国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求索,而是我们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陆卓宁说。

“吕正惠先生是我的老师,他曾推荐给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命运的内核》,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台湾过去与现在的思考。书中主人公所呈现的病态心理,都源于英属西非殖民地的体制与环境本身,这对今天的台湾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文倩回忆道。

……

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吕正惠的著作、文学思想、家国情怀展开探讨,大家在交流中共鸣、在讨论中共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吕正惠坦言,虽然台湾人间出版社因为资金原因在艰难运营中,“我们还将继续在两岸交流交往中发光发热,用一生去追求两岸的统一大业”。

薪火传承,始于点滴。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筹办者徐秀慧,正是吕正惠在台湾清华大学时的学生。

徐秀慧曾是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19年8月她毅然辞去公职,举家迁居至福州,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

“受政治环境影响,台湾新版教科书大量‘去中国化’,除了大量压缩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比例外,还在历史课纲中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徐秀慧说,这种数典忘祖的做法不仅影响台湾年轻一代的人文素养,还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她不希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如今,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徐秀慧夫妇常带着孩子去探访课本中的壮美河山、先贤故里,走遍祖国大地。每当儿子吟诵古诗词,女儿与她讨论鲁迅作品时,徐秀慧都倍感欣慰。她知道中华文化的种子已经悄悄种进了他们的心田。

“正所谓根深而叶茂,没有中华文化的根,那些娇嫩的小树苗很快就会凋谢。”面对当前岛内的“去中国化”现状,吕正惠既感到忧虑,也依然保持着乐观。“囊萤之光可放光芒。一点点汇聚两岸同胞的力量,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此次研讨会恰逢吕正惠先生76岁生日,两岸专家学者共同为他庆生,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聘任他为特聘教授。“人生七十再出发,今后我依然要为两岸统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吕正惠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黄晓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