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其他俚俗
大东北山峦起伏,逶迤万里之遥,无论是长白山还是大小兴安岭,到处是重峦叠嶂、绿荫如海。大森林是植物的世界、动物的天堂,到处隐秘着大自然的神奇,世代生活在此的满族先民,崇敬这里的山川树木,崇敬这里大山的主宰阿林恩都力(山神爷)。
常年奔波于大森林中的满族人,不但供祀山神,供祀班达玛法(狩猎神),还供祀着形式不同的各种植物神。森林中的蘑菇、木耳、野菜是他们狩猎生活的补充,山中的各种草药为他们医病疗伤,白桦为他们做各种船、屋、器皿提供着材料,山草为他们喂养着猎马,在满族人的眼里植物是善良的有灵性的,于是对植物产生了感激之情,虔诚地祭祀着植物之神,像佛多妈妈(柳树神)、奥尔厚达恩都力(人参神)等,故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北方山林民族的民风俚俗。
中国是礼仪之邦又是泱泱大国,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大。南方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一直沿着农耕文明的轨迹发展,而北方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还停滞在原始的渔猎文明时期,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海东盛国”渤海国以后,大东北地区出现了渤海靺鞨文化,辽契丹文化,金女真文化,元蒙古文化,以及明清时期以女真、满洲人为主体的满族文化。满族文化其内容涉及广泛,涵盖渔猎活动、民风俚俗、音乐舞蹈、文体娱乐、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礼仪文化是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有着浓重的北方渔猎民族特色。
关东有句俗话:“ 旗人家中礼数多!”清代,满族人皆隶属于八旗之中,故讲的是满族人家礼仪规矩很多。满族很注重待人去客的礼仪,凡见面必请安问好。早年,满族人的礼式分好多种,男人“请安”又叫“打谦”,是最常见的礼式。这是一种屈膝礼,满语称为“埃拉搭拉米”,俗称“扛肩膀头”。行“打谦礼”先掸箭袖,将袖头掸下,然后左膝前屈右腿后弓,身体微微向前倾。这时还要左手贴身右手下垂,以示尊敬,且边“打谦”边念唱道:“请某某人大安”!
满族男女老少皆有请安礼,只是礼式不同,不像中原汉族封建礼教的男女界线之严格。但是,请安的礼式分好多种。“ 请大安”,是卑幼见尊长,小官见大官必施的礼式,受礼者则伸出右臂将其挽起,或点头答对请起。“ 请双安”,是平辈的亲朋好友久别初见时,先请一安,以示敬意。之后再请一安则是问家中安好。“ 请时安”,是平辈亲友相见互相请安问候。这是一种较简单些的屈膝垂右手之礼,人们日常相见多行此礼,有如现今人们路上相见时的点头致意。
满族的“跪拜”之礼也不同于中原的汉族之礼。“ 跪拜”礼分三种,一种是三跪九叩首礼,是祭祀祖先、拜父母和岳父母之大礼;一种是二跪六叩首礼,只是在拜祖墓和长辈去世时所行之礼,第三种是一跪三叩首礼,在拜师、见官或拜神时所行之礼。
“跪安”,是早年满族妇女所行之礼,有如男人们的请安礼。妇女行此礼时双膝微屈形如半蹲半跪,故人们又称之“蹲安”。每礼时必用右手做拂鬓角状三次,以示三拜之礼,所以民间又称之“拂鬓角”。在礼节重的场合,妇女要双膝跪地,然后用右手三拂鬓角代表三叩首。
满族的姑娘很是娇贵的,在未出嫁之前即使年节或在尊长之前,也不行“跪安礼”。如果家中败落了,姑娘也只好给人家跪地叩头了。故此,关东满族民谚道:“ 姑娘磕头,母家受穷。”后来礼节简化了,妇女们相见兴起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扎”。如同今日之见面握手之礼。
在满族人家庭中,乌伦(儿媳妇)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每天要早起给全家人做饭,待公婆睡醒后要马上给二老请安、装烟,然后侍候全家人吃饭。在吃饭时,儿媳妇要双手将饭菜送到公婆桌上,然后站在门口侍候着盛饭添菜。
公婆吃完饭儿媳妇要立刻送上漱口水,然后再装烟点烟,待诸事做完才能将饭菜撤下桌,拿到外屋(灶间)的锅台上吃饭。饭后,家中的烀猪食、喂猪、喂鸡鸭、推碾子、拉磨、浆洗衣服、做衣做鞋等,家中琐事都是儿媳妇的事。
满族的家规族规对儿媳有很多严律,像早晚给公婆请安、装烟敬烟,在公婆面前要端庄谨慎行事,严禁穿短衣内衣见公婆、伯叔,公婆未睡之前不得上炕睡觉,公婆起炕之前要起来干活等。只有熬到自己的儿子娶了媳妇,这种为牛做马的日子才算熬到了头,正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关东十八怪有“鸡不叫,狗不咬,十八岁大姑娘满街跑”之说。讲的是满族的未嫁姑娘在家中的地位是很优越的,不必做饭、喂猪、喂鸡鸭等家务,除了做点儿女红刺绣可以到处跑去玩,还可以坐在炕上陪父母吃饭,等着嫂子侍候,故有“姑奶奶”之称。正如《清稗类钞》所载:
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栉巾帷谨,如仆媪马。
满族以未婚女儿为尊,据传还与清代宫中选秀有关。清时,满族旗人家的格格,经常有选秀女入皇宫的机会,说不定哪位格格日后便成了嫔妃、贵人。慈禧太后童年时家中贫寒,随寡母移居京城后常出入市井购菜买油,因其天生丽质故引得人们声声赞叹:“ 好漂亮个格格,说不定哪天选秀就进宫为尊了!”后来,慈禧果然一步登天,“一朝选在帝王侧”,最后垂帘听政成了一国之尊。
满族人或许都把希望寄托在未嫁女儿身上,说不定机缘巧合真会入宫当上了嫔妃、贵人或答应,即使入不了宫嫁个贵胄大户人家,也会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家人跟着沾光。
早年,东北地区不仅仅是满族人行请安礼,在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辖地的许多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伊彻(新)满洲人也须行此礼。此外,在柳条边边门、台站、驿路驿站、各官庄、鸟枪营、水师营和汉八旗籍的众多汉族人也都行此礼。后来闯关东的汉族人多了,受汉人的濡染影响尤其是民国之后,复杂的满族礼式逐渐淡化了,只有在正式的见尊贵客人或祭祖祀神时才偶一用之。久别相逢而拥抱贴面是欧洲盛行的礼节,其中清时满族也有此礼,称为“抱见礼”。至亲之间如果是久别相见了,彼此之间会相抱,然后再拉着手问安问好。如果是长幼相见,幼辈用双手抱长辈的腰,而长辈则用手拍抚他后背,这是满族的一种大礼。更亲密者相见,必贴面,虽男女之间也从不忌讳,俗称“抱腰贴面大礼”。
满族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满族的礼俗是论年龄而尊,而不是按官民·贫富而序。他们称老者为“玛法”,即汉语爷爷或老爷之意;称年长些的人为“阿哥”,即汉语哥哥。年轻人到“玛法”家,虽然是客人但也只能规规矩矩地搭坐在炕沿一角上,而不能实实在在地盘腿在炕上。如果年轻人在路上遇到了“玛法”,一定要鞠躬垂手而问“赛音”,赛音即是汉语“好”之意。如果是乘马出行迎面遇到了玛法,年轻人一定要下马立侍,等老玛法过去了才能上马而行。如果二人出门远行,年纪小的就要服侍年纪长的。如三人同行,年纪小的就要服侍年长的两位,而那二位年长者会理所当然地坐以等侍。满族人在家宴时,都是儿子或孙子给长者上菜斟酒,就是家中有奴仆也不使用,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席间的亲友同样接受酒菜,也没有什么觉得过意不去的想法。在这种场合,家中妻女也会出来热情地招呼客人,不像中原汉族有妻女内眷须回避之规。
满族礼俗甚重,尊父敬母每日必请安;兄弟有别,父死兄长为大;夫高妻下,夫有权威。满族称父为“阿玛”,母为“葛娘”;兄长为“阿烘”,弟为“多”;丈夫称“爱根”,妻室为“义而汉”;管男人叫“哈哈”,女人叫“赫赫”。各有礼仪尊卑、上下有序。清汉人沈兆褆初到关东,听此称呼甚觉新奇,故吟诗以纪:
阿玛葛娘尊父母,烘多兄弟语堪征。
爱根对待义而汉,夫妻非徒哈赫称。
满族是热情好客的北方民族。
早年间关东地广人稀,有时百八十里没有一个人家,更无客栈而言,路上的长途行人都是投宿百姓人家。如果有客人来投,满族人都会热情地款待。《宁古塔纪略》道:
凡出门不赍路费,经过之 处 ,随 意 止 宿 ,人 马 俱供给。
客人来到家,满族人称“来客了”,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主人会请你坐到尊贵的南炕上,先拿来“烟笸箩”(盛烟器具)敬烟,之后再给你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水。关东严寒不产茶,民间百姓日常夏天就是喝“凉水”(河水或井水),冬天喝“热水”(白开水)。
早年关东满族大多都比较贫穷,但客人到来主人还是会热情地挽留吃饭。按照满族人的习俗 ,待 客 的 餐 桌 要 摆 在 南 炕 上 。满族敬客之酒俗,也充分显示着尊老敬老的美德。主人会视客人年纪而定敬酒的方式,如果客人年长,虽不相识主人亦会跪而敬酒,客人坐在炕上接受而不为不恭。如果主人年纪大,则是主人坐着为客人斟酒,而客人须跪着而饮。
满族人早年是弓马骑射的马上民族,以性格粗犷喝酒豪爽著称,有的客人不胜酒力便百般推托辞而不饮。于是,主人会让家中的女眷出来劝酒,这时客人方知大事不妙。原来满族人习俗妇女是跪而敬酒,那女眷长跪不起,客人出于礼貌只好喝了。一大碗六十度的老烧酒下肚一般人是难逃一醉的,不过也会换来豪爽主人的赞赏。
满族的睡觉习俗是南炕为尊北炕为卑。客人来了主人会让出南炕请客人睡,而自己睡北炕。睡觉的姿势都是头朝炕沿脚抵窗,无论男女尊卑都是并头而眠。如果足脚朝人则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清代官宦富贵人家有妾奴,也是与家主人同睡一炕,只是由于地位卑下,所以都横睡在主人的脚后窗下。
满族人的礼俗,是男人不进有产妇家的门,探望祝贺携礼物为产妇“下奶”,那都是“赫赫们”(女人们)的事。如果家中在进行祭祀,人们就会在门上悬一个小草把子,名曰“忌门”。如家中有人重病,也要悬草把子“忌门”,即使是至爱亲朋前来探望,也只能站立在门外问安而已。因“天花”“ 肺痨”等病最易传染,故早年在缺医少药的满族中留下了这一探病的习俗。
淳朴的满族人有传统的公平民主俚俗。早在后金时期,就有八固山(八旗主)均分战利品、贡品之俚俗。每当朝鲜国贡赉礼品,“ 礼单入去后,八固山例为一分之,如有余不足数,则片片分割。”此俗未免过于精细,以至于不足分时,要片片分割,以示公平。
在后金立国之初,大批汉人和女真人开始混居,金太祖努尔哈赤曾发谕旨以显示满汉一家、公平之礼:
女真、尼堪(汉人)房要合住,粮要同食,田要同耕。女真、尼堪合居一村,合食粮谷,合以草料饲马。女真勿得欺凌尼堪,勿夺尼堪之任何物品,……女真勿得浪费尼堪之粮食。
聪明的努尔哈赤懂得治下的全是他的子民,不分满汉一律平等。满族是浑厚朴实的民族,《绝域纪略》中记载:早年关东古风犹存,“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就是马、牛、羊走失了也不要紧,三天后再不回家就可以告知衙门,或许几天后就会有人给你送回来了。不过,如果牲畜糟蹋了人家庄稼则是要赔偿的,你就是将军大人也要按此规办理。清沈兆褆诗纪此俗道:
王道平平不拾遗,物还原主守芳规。
田苗蹴损皆赔值,官长军民若等夷。
粗犷爽直的满族人路不拾遗,拾则置于公待人认领,此古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先人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时期,有这样一则旧闻。金兵打败北宋之后,占有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等大片中原故地。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辖,金国成立了元帅府,由完颜宗翰掌管着军政大权。完颜宗翰是金国开国名将身经百战,“骁捷如风,轮剑入敌,人莫敢当”,且办事手狠爽直。
金天会九年(1131),完颜宗翰发布律规:“ 凡是偷盗一钱以上者,均处以死刑。”有些贪小便宜之人不知厉害,仍是随心所欲到处顺手牵羊。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有人在街市上拾起一包遗钱,未置于公便被杀头问斩。更为甚者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有个人路过菜圃,顺手拔了几棵葱,也被杀头问了斩。于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竟蔚然成风。
由金至清,悠悠数百年。承继金女真人的满族礼仪文化内容十分丰富。闯关东的汉族移民来到东北之后,满族的礼仪文化中,又逐渐融合了一些汉族的礼仪习俗,从而更反映出了时代的前进,及满族礼仪文化的发展。正如清道光年间诗人马瑞臣所诗:
挹娄陈迹久难寻,安乐今传治世音。
都会尽沿新鸭水,醇风直溯古鸡林。
金城独纂农桑要,玉寒三瞻棨戟临。
赖有文人能载笔,桑阴纪遍又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