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贡巴寺和禅定寺
在藏地行走,经幡、嘛呢堆及寺院庙宇随处可见。而在卓尼县车巴沟,更有一处远近闻名的贡巴寺。这是在甘南州内仅次于拉卜楞寺院的第二大寺院,据说在晚清时,它是拉卜楞寺的108座属寺之一。
寺院位于一座连绵的大山一角,建筑依山就势,密集地散落在山腰,僧舍与庙宇均为土木建筑,僧舍院落的外墙几乎是泥草土坯垒砌,看上去原始而质朴。
从高处向下望去,有一片类似平房的建筑群,据说是僧侣们学习开会和生活的地方。一个僧侣从我身旁经过,沿着台阶走向平房的建筑群里的小径,他的僧袍随风轻摆,真有超脱尘世的飘逸。
我随意穿行在这经幡飘摇的小径,两侧铁锈红或黄色的颜料让金碧辉煌的经堂大殿外墙看起来更加神秘肃穆。在一条稍宽一些的大道上,几个女村民在搬运建筑材料,她们或背或扛,仪态中满是虔诚。我于是走到经殿的屋檐下,架好相机,以红墙为背景,等待她们走进我的镜头。
这里的僧侣对来客始终保持友好的笑容,征得同意后,游客可以与他们合影,有的僧侣则不太喜欢与人照相,他们会很礼貌地摆手拒绝。
转经房和转经廊随处可见,信徒们会随时来这里转动经筒,这似乎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遇见一个转经的阿姨,我上前搭讪,不料却语言不通。而她的笑容告诉我,语言差异也不妨碍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与贡巴寺一样值得探访的,是距离卓尼县城不到1公里的安多禅定寺,这里地处卓尼母亲河洮河北岸,整个寺院建筑宏大而庄严,兀自在岁月的深处眺望群峰,俯视洮水。
我到达禅定寺时候,天空正下着细雨,一些大殿门庭紧闭,偶尔有僧侣匆匆穿过细雨走向另一处建筑。他们的衣角在风雨中轻轻扬起,这景象观之使人意远。
禅定寺又叫卓尼大寺,也是这片大地上众多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在整个藏区都颇负盛名。这里的佛殿以上下大经堂为南北中轴线,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在一处经殿内,各种佛像、唐卡、壁画、堆绣将其装饰得富丽堂皇,由于殿内不允许拍照,我只好将拍摄设备收起。
本以为下雨天没有人来这转经了,不料在一处转经廊依旧能够遇到身穿本地服饰的村民。他们静静地依次转动着经筒,转经的节奏似乎已融入这片土地本身的脉动中。
闯进百年藏寨尼巴村
我们驾车从卓尼县城南出发,溯洮河而上,经过著名的高原水乡麻路小镇,然后进入江迭公路,经历80多公里如画的行程后,便到了卓尼百年藏寨——尼巴村。
“尼巴”为藏语音译,意为“阳坡”。村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清澈的车巴河穿村逶迤而过,寨前几行陈列有致的经幡在朔风中飒飒飘动。村寨的房屋建筑样式整齐划一,布局错落有致,显得颇具古意。
依山而建的尼巴藏寨随处可见曲曲折折层层而上的栈道,这些栈道一边依山固定,另一边依靠无数的圆木支撑。当地朋友告诉我们:“栈道不仅解决了人、畜在山坡上的交通问题,而且扩大了藏寨的有效生活面积。”
这个庞大的村寨人口非常集中稠密,家家围墙相连,房子的外围和屋顶都是厚厚的黄土,只在中间有二至三眼天窗。房子里面却高大宽敞,全是木头,就连仓库、厕所、猪圈都全是大块大片的木头连成。这种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房屋既保暖又透气,在藏区的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同属一家的多间房屋连在一起,层层叠叠,构成了一座座藏式“别墅”。晾晒粮食的木架和许许多多飘扬的经幡点缀在村寨间,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子里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围着嘛呢房转经,一字排开的几十个大型经筒,咯吱咯吱的声音令人心无杂念。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步入堂屋,你会发现屋顶有二至三个小天窗,正面是镶有唐卡和佛像的经堂,侧面是食宿一体的连锅炕,四壁是老得发紫的松木板墙。透过几缕从天窗射进的亮光,屋内越显得肃穆、安详、古朴、宽宏。
朋友说,这些建筑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且保存非常完整。置身其间,你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房屋、草木都散发着浓郁的宗教气息。
我路过一户人家,发现庭院的屋檐下挂着一具羊头骨,而大门外的屋檐下则挂着一段似乎是燃烧过的木头。如此陈设的原因无从相询,想必是这古老的村寨从久远年代起就开始传承的习俗和风情。尽管时代已搭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但是在僻远的尘世一隅,尼巴村还小心守护着它的古朴与神秘。
图文 |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