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动态血压监测,这些要点你清楚吗?
目前,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新版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等内容。
指南推荐要点总结
1、建议选择经过验证的动态血压计,根据臂围选用大小合适的袖带。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应尽可能不少于24 h,白天每15 ~ 30分钟测量1次,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白天至少20个有效读数,夜间至少7个有效读数。推荐使用标准化的动态血压监测报告。
2、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24 h血压≥ 130/80 mmHg,或白天血压≥ 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 120/70 mmHg。
3、动态血压监测适应证:新发现的诊室1 ~ 2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高值,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血压波动较大,或怀疑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诊室血压已达标,但仍发生了心脑血管并发症,或新出现了靶器官损害,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难治性高血压,或诊室血压未达标,为了解夜间血压、清晨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在临床试验中,评价药物或器械治疗的降压效果。
4、建议在基层社区推广应用动态血压监测,通过网络动态血压远程平台及医联体模式,优化社区高血压诊疗流程,提升高血压管理质量。
特殊时段的血压异常的评估和干预
1. 清晨高血压
清晨血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约44%,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约30%。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将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5/85 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
控制清晨高血压可以采用的降压治疗策略包括长效药物、足剂量药物、联合治疗等。
2. 夜间高血压
荟萃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
控制夜间高血压,首先需要筛查并排除继发性原因,如存在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昼夜倒班等,并进行对因处理。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建议使用长效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控制白天合并夜间高血压;或使用能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新型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或睡前加服中短效降压药物进一步控制夜间高血压。
对于单纯夜间高血压,目前尚没有指导降压治疗的直接临床试验证据,考虑其属于隐蔽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推荐参照有关隐蔽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推荐。
3.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在生理状态下呈现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睡眠时段血压较白天清醒时段明显下降,在清晨时段从睡眠至觉醒,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
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定义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0)及超杓型(>20%)血压节律。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图2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根据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可优化高血压降压治疗。对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的患者,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而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动态血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1. 如何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袖带?
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肥胖、上臂臂围较大(≥32 cm)者,应选择大袖带;相反,上臂臂围较小(<24 cm)者,则选择小袖带。
儿童动态血压计袖带选择也应遵循“袖带气囊长度覆盖至少80%上臂周径,宽度为长度的40%”的原则,根据臂围大小选择对应的袖带。
2. 应该选择哪一侧手臂?
动态血压监测前,最好先测量双侧上臂诊室血压,或了解既往双侧血压测量结果,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少手臂活动对血压监测结果的影响。
3. 动态血压监测需要多久?频次?
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应尽可能不少于24 h,最好每小时都有1个以上血压读数。自动测量的时间间隔推荐设定为: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1次,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
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至少20个,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至少7个,可以看作有效监测。
4. 房颤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准确吗?
房颤患者由于心律绝对不齐,单次血压测量易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可提高血压评估的准确性。但在已发表的几项小样本研究中,动态血压的监测成功率在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人群中并无明显差异。在心室率不快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动态血压计测得的诊室收缩压与听诊法类似,但舒张压可能略高于听诊法。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 13(3): 34-51.